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精简3篇)

时间:2015-06-04 09:40: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 篇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如何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管理组织并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多个层面。在个体行为方面,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的动机、个性特征、态度和行为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在团队行为方面,组织行为学关注团队的合作、沟通和决策等方面的行为,并研究团队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在组织行为方面,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的结构、文化和领导等方面的行为,并研究这些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行为。首先,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动机和激励机制,从而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其次,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个体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进行人员选拔和配备,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质量。此外,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团队的合作和决策机制,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和效率。最后,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组织的结构、文化和领导等因素,从而制定合理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策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学科,它关注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多个层面,并通过研究这些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人员选拔和配备策略、团队合作和决策机制,以及组织设计和管理策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 篇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学科。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一项重要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有一系列的需求,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对于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指导着管理者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将工作满意度分为两个因素:基本因素和动机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工资、工作条件和公司政策等,它们是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因素。动机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和发展等,它们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因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源,从而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锚定理论指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被已有的信息所影响;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矛盾信息时会感到不舒服,从而产生行为上的调整;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在团队中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群体归属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理论为管理者提供了理解和预测组织中行为的工具和方法。

总之,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锚定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管理者提供了理解和预测组织中行为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组织并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 篇三

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况,主要包括其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发展历程。列举了煤炭企业组织行为中激励机制的运用,并简单介绍了组织行为学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组织;组织行为;激励机制

;管理;群体

  1、引言

  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的组织示意图如下图。【图】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生产组织、互利组织、强制组织、小型组织、营利组织、公有组织等。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或者可以定义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组织学家的重视。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学科体系还在不断的扩张之中。

  2、组织行为学概述

  2.1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演变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管理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中应用的直接产物。

  2.1.1管理科学的发展史在十九世纪以前,管理科学被称作早期管理,那时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阶段,其管理特点是管理简单,工作专业化水平低,劳动效率低。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F·W·Taylor),泰勒的管理制度:一般事务下属处理,重要事务、未完成的计划由主管处理。管理原则为:给每个人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地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与工人热忱合作,确保所做的工作符合已提出的科学原理;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基本实现工作与责任的对等分工,管理者承担那些比工人更具有适应性的工作。二十世纪初,管理科学迅速发展,先后涌现了许多管理理念,比如法约尔(H·Fayol)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韦伯(M·Weber)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厄威克(L·Urwick)的组织的科学管理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科学发展到现代管理时期,这时的管理科学已经相当成熟,运筹学、数量分析、系统论决策科学等都已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管理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决策科学华。

  2.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2.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2.3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3.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以可控性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图2】


  

  2.3.2研究方法运用于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把它们大致归纳为三类。第一,个案分析。它是指系统分析有某种代表性的对象,以此认识结果来推论其他对象或总体的方法。第二,调查,它是指通过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分析而推论总体的基本特征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前一种相比更有普遍意义。第三,实验。它是指人为操纵某个或某些因素的变化,并观测行为反应变化,从中分析该因素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形式。

  2.4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4.1个体重点运用普通心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解释组织中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后面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对个体工作行为与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和影响方式(个性、动机、态度、信仰、价值观等)。个性—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2.4.2群体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工作群体的行为规律及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群体中的成员如何相互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群体的工作绩效,研究影响群体工作绩效的群体内外因素及影响方式,以便使群体成员一起紧密合作并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

  2.4.3组织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重点放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方式和影响度,并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度。

  3.群体理论和激励理论——激励机制在煤炭企业组织行为中的运用

  煤炭企业存在员工绩效问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留不住人才,说明企业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企业人员流动率高,缺乏一定人员稳定性,这本身就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也影响本企业内部员工的团队士气和凝聚力,间接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因此,构建现代组织行为中的激励机制成为煤炭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激励对于组织经营至关重要。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于他的能力和天赋,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无论一个组织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除非作为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载体的员工被真正激励起来,否则它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努力追求某些即定目标的意愿程度,其目的在于满足有机体的某些需要。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指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发现他需要什么,然后用这个事物作为员工完成工作的报酬;

  二是确定他的能力是否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组织绩效提高的方式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员工激励是一个过程,是员工行为发生前后相互关联的因素链。了解这个因素链,便可因人而异地实施激励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激励员工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否很高?如果不是很高,则不仅要激励员工的动机,而且要提高他的工作能力,并且进行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并寻找修正措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种激励手段:

  1、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煤炭企业普遍应用的一种激励模式。

  2、建立多层次的差异性激励。采用人尽其才的办法,给“能人”足够大的舞台,让他们身兼多职,采取岗位激励的办法,给他们提供多个富于挑战的锻炼机会。

  3、要注意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激励。管理者要做到洁心自律,不吃、拿、卡、要,公正不偏,不任人为亲,经常与员工进行情感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尽量表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4.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4.1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强劲势头,由复杂性增加而导致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整个组织层面。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加关注研究管理者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劳动力多元化、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组织行为学认为强调生产率与强调工作生活质量并非相互排斥的。

  4.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积极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研究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Behavior)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塞利格曼和席克珍特米哈依(Seligman&Csikszentmihalyi,2000)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受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鲁森斯(Luthans,2002)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汉.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国权.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胡海清.浅谈煤炭企业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商业经济,2009,9(333):58-59.

  [5]李满红.管理中组织行为学运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4(21):48-50.

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