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的毕业论文【推荐6篇】

时间:2012-08-08 06:19: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一:如何撰写一篇成功的本科毕业论文

撰写一篇成功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位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论文的质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毕业成绩,还能体现出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撰写成功本科毕业论文的关键要素。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课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有研究的空间和价值,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以及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关。在选择课题时,可以向导师和同学寻求建议,并进行深入的文献调研,以确保自己选择的课题具备研究的潜力。

接下来,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时间安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完成时间。同时,要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汇报自己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在需要时获得指导和支持。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要注重论文的结构和逻辑,确保每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连,层次清晰。同时,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注释,遵循学术规范和引用格式。此外,还要避免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要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最后,要进行严格的论文修改和校对。在完成初稿后,应该给自己一定的休息时间,然后再进行修改和润色。在修改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注意语法、拼写和标点等细节。可以请同学或导师帮助审阅,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建议。

综上所述,撰写一篇成功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保持学术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进行严格的修改和校对。希望本文的建议能够对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

进行有效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是每位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需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合理的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进行有效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关键要素。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研究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能够回答一个明确的问题或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研究方法应该与研究目标相匹配,能够有效地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可以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等不同的方法,根据自己的课题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接下来,要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文献调研是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了解到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可以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网等资源进行文献搜索和资料收集,以获取可靠的研究数据和信息。

在进行实际研究时,要注意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要合理安排研究的时间和资源,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同时,要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以便在撰写论文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文的结构和逻辑,确保每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连,层次清晰。要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合理安排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在论文的写作中,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注意语法、拼写和标点等细节。可以请同学或导师帮助审阅,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建议。

综上所述,进行有效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注意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注重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希望本文的建议能够对即将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顺利完成研究,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

  当代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国民财富存量是未来消费的现值,也是未来社会福利实现的基础。国民财富核算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而进行的。本文将系统介绍国民财富核算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

  财富存量;国民财富;可持续发展;核算;方法;评价

  1、国民财富的定义

  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帕瑟达斯古柏塔(Parthas Dasgupta)教授认为,如果在任意一个时间点,社会福利不下降的话,发展的道路是可持续的。这样的阐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代际公平内涵,即在谋求当代福利提高的同时,也不应损害未来人们谋求这种福利的能力。当前的国民财富存量被认为是未来消费的现值,也是未来社会福利实现的基础。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就是创造、保持和管理财富的过程。这样可持续发展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就明确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财富存量不减少,即要求当期的财富流量不能为负,在特定阶段,一国可持续发展应表现为其国家财富的非负增长。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环境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财富不应仅限于经济学的经济资产,应全面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会方面。因此,世界银行有关专家认为,国家财富应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总和[1]。

  国家财富隐含着这样的认识:发展的能力体现在不同层面上,自然禀赋的优劣,经济过程产出能力的高低,社会成员拥有知识的多少,社会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都会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这种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提供了可能。既然发展的持续性体现为机会和能力,财富是衡量能力的基础,那么,如果能够找到适当的手段或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体现不同性质的财富加总到一起,并通过观测其财富总量的变化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进程。

  1995年6月,世界银行环境部发表《监测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首次提出国家财富的概念,并对测度方法作了探讨,给出了世界各国国家财富的初步测度结果。此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既为它的测度结果,更为国家财富这一全新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后来,世界银行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指标与环境评价小组继续开展研究,于1997年6月发表了第二份研究报告《财富测度的扩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2005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其中对千年评估项目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该项目是对2000年世界125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进行估算,从中发现财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2010年,世界银行对2005年世界152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进行了估算,并发表了工作报告《财富的变化:在新千年的可持续发展测度》。两份工作报告的颁布标志着国民财富核算已经由理论探讨进入到具体实践,而且随着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国民财富核算的影响也在日渐扩大。

  2、国民财富核算的步骤与方法

  国民财富核算的基本步骤是先对生产资本、自然资本进行估算,然后取得国外净资产数据,通过预测未来消费值的方式估算出总财富。总财富与前3种资本之和的差值即为无形资本的价值。

  (1)总财富(Nation Wealth)是按未来25年可持续性消费的净现值来计算的,贴现率取4%。其中基期的初始消费水平取近5年的消费平均水平。

  (2)生产资本(Produced Capital),又被称为产品资本或人造资本,是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城市土地(包括基础设施)的总和。设备、机械与建筑物的价值以永续盘存法进行评估,假设生产资本的服务寿命为20年,折旧方式为几何递减,在不同的国家取统一的折旧率5%。对于城市土地并不认为它是自然资源,所以在国民财富核算中,也将其视为生产资本。城市土地的价值以实物资本价值的固定比例(24%)进行赋值。

  (3)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环境遗产。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阶段的国民财富核算中,对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计算,都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有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即都是基于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并不在核算的范围之内。自然资本的价值一般是通过将各种资源在其使用年限内的“经济租金”贴现并加总的方式来估价的。

  (4)国外净资产(Net Foreign Assets)是2005年国民核算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它与其他资本形式组成了国民财富。国外净资产计算方法为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使用的是由Lane和Milesi Ferretti开发的External Wealth of Nations Mark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5)无形资本(Intangible Capital)包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本是指维系社会存在、运作与发展的制度关系、组织规范和信息结构等无形财富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银行专家对无形资本测度的基本思路是:如果将国民经济的产出或收入看作是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产物,那么剔除与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和国外净资产相匹配的份额,剩余的就是核算期期末无形资本的存量价值。严格来讲这一结果应该被称为“无形资本剩余”,因为其中不仅仅包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还包括在国民财富中不属于前面那些部分的所有内容,比如海洋资源的价值。

  3、对国民财富核算的评价

  3.1国民财富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有益创新

  (1)基于存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国民财富核算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存量,认为财富存量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来源,并试图通过核算的结果来说明财富存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往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研究比如绿色GDP、SEEA等大都集中于流量核算,相比之下国民财富核算基于存量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与独特性。基于流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是有优势的,其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因此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经济成果、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这三者的测度方法研究已经很成熟,所以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测度以流量测度为主。但是基于存量的国民财富核算需要考虑的问题则要宽泛得多,除了以上三者之处,还需要考虑社会、人力资源等方面,因此它能够提供的信息也更多。

  (2)扩展了财富的概念。国民财富核算将财富分成4部分,其中的无形资本、生产资本是传统核算的重点,但是它首次将自然资本作为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核算结果显示,在部分国家,自然资本是国民财富最重要的构成。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环境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国民财富核算扩展了财富的概念,不再仅限于经济学的经济资产,而且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会方面。

  (3)将资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概念引入可持续发展规划。引发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然资本,尤其是可耗竭资源的稀缺性。此时,将经济发展看作是资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概念就非常有用了,国民财富中某些资产(主要是自然资本)是可耗竭的,只能通过资源租金的投资转化为其他的生产资产或人力资本。其他资产是可以再生的,能够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最优的投资边际回报为投资提供了依据。这一概念对于资源依赖型国家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简单地减少自然资源开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会使国家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但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实施有效管理,增加生产资产的投资,以及紧密结合其他投资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构建,促进社会资本的成长,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公共政策对保护资源存量和财富存量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也是重要的国民财富政策建议之一。

  3.2国民财富核算的几点不足

  (1)国民财富核算属于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国民财富核算的结果是4种资本形式的简单叠加,这也就说明它是认可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它属于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强与弱两种相对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自然资本是否可以被替代。弱可持续性范式认为是可以实现替代的,而强可持续性范式则反对替代。国民财富的政策建议非常明确,财富存量不能减少,但是对于财富结构的问题却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其认可资本之间的完全替代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在消耗自然资本的同时,只要增加足够的人造资本或无形资本,仍然可以维持财富总量不减少。所以,国民财富核算基于弱可持续性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存在先天缺陷的,这种缺陷限制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其在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上较为模糊。

  (2)国民财富核算没有对无形资本进行有效的测算。国民财富核算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突出了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财富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无形资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核算方法,仅仅是将总财富价值减去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之后的差值作为无形资本价值的做法是很粗糙的。对于各个国家人均无形资本的巨大差异,世界银行也没有能够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世界银行在计算无形资本的形式上,也容易让人引起误解:在生产资本与自然资本固定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总财富的价值来提升无形资本?而总财富又是根据可持续性消费能力来计算的,这就是说增加消费就能够增加总财富,继而增加无形资本的价值?无形资本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在未来世界银行无法解决对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核算方法问题,国民财富核算对于无形资本的创新就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创新而已。

  (3)国民财富核算对金融资产核算重视不足。金融资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按照目前国民财富对于资本的分类,却很难将其归为生产资本或者是其他资本形式之中。SNA的改革对于金融资产核算尤为重视,进一步完善核算方法,力图更全面地反映金融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而国民财富核算却未将其完全纳入核算范围,这显然使人们对其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在财富核算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指标即国外净资产,主要就是针对金融资产的价值规模。可以说这一指标的出现是对之前财富核算忽视金融核算的一个改进与修正,但是这个指标仅仅是一个国内外金融活动的平衡项,是否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规模,存在较大的疑问。

  (4)国民财富核算并没有提出有效明确的增加财富的建议。进行国民财富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财富、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其最终目的是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效、合适的政策增加国民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显然,目前的国民财富核算并没有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方案,换句话说就是国民财富核算还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什么。如果说国民财富越多,我们所拥有的国民福利就越多,那我们只需要增加财富就可以了。而在目前的财富的计算方法下,国民财富等于持续的消费,因此我们只需要增加消费就可以增加国民财富[3]。这种逻辑显然是一种悖论,而国民财富另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增加对无形资本的投资,但是在部分欠发达国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将经济成果投入到无形资本中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总之,现阶段对于国民财富并没有提出足够的、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政策建议,这也会影响到它的发展。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四

  1、题要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在多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敬岗爱业、熟悉法规、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是所有从事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文章以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内容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现状,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加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2、会计人员职业基本道德的概述

  2.1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内容

  2.1.1爱岗敬业,恪守职责

  会计工作不仅是为会计内部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而且还担负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因此,要求会计人员端正专业思想,明确服务宗旨,树立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良好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

  2.1.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通常要通过会计工作来体现。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履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责,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依章,依法把关守口,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要敢于并善于执行各种法律、规章,坚决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审查各项财务收支,维护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绝不能为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2.1.3客观公正,办事公道

  客观公正、办事公道、实事求是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会计师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会计人员办事不公,会计信息失真,那么会计核算就毫无意义,不仅影响到微观管理,而且还影响到宏观决策。因此,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如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隐瞒歪曲,不弄虚作假,不搞假账真算、真账假算。

  2.1.4提高技能、不断专研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内涵十分丰富,知识面也相当宽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必然使会计面临许多全新课题,会计理论、会计知识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认真专研业务技能,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管理技术,以适应会计工作的发展。

  2.1.5出谋划策,搞好服务

  会计是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人员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革命,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对投入产出进行可行性论证,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参与单位的预测和决策,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就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2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作用

  首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法规的辅助和补充,为会计法律制度的无法明文规定的方面做了重要的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制度无法替代的。会计法规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作出规定,不会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搞好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那么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

  其次,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约束着会计人员,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能够摆正立场,引导、规劝、制约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再次,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各个服务对象提供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工作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的判断依据。会计执业者如果不能以基本职业道德规范自己,那么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很可能不准确不可靠,将严重背离会计目标。

  第四,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会计工作者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其的素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对一个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2.3建设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意义

  (1)能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使会计人员更全面有效地贯彻和执行会计法律法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一个新台阶;

  (2)能够促使会计人员准确有效的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坚持原则,不受负面影响,不为利益所动,提高自我防腐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3)能促使会计人员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服务于社会,为会计道德的建设出一份力,提高会计工作在社会中的信用度,塑造会计工作者的职业形象;

  3、我国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现状

  20世纪20年代,我国会计界前辈潘绪伦老先生提出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警语,强调了会计人员只有以“立信”为本,方能成就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中提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由此可见,我国十分注重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建设,并规定了基本职业道德的内容。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基本的执业道德依据,在其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我国目前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现状中存在的诸多的问题:

  3.1基本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在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责任心不强,爱岗敬业精神缺乏,平时总认为自己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法制观念淡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要领,可见在现实中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思想基础严重扭曲。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经常面临与基本职业道德相冲突的情况。此时,选择的结果是决定会计人员去留的关键。可惜的是,大多数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丧失立场,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人为的制造了大量的会计舞弊案。

  3.2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往往是直接与钱打交道,难保会至始至终廉洁奉公,因此一些会计人员经受不住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乐,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要求,不顾基本职业道德的约束,伪造、变造、隐秘、毁损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集体在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3违背法则,弄虚作假

  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外界压力,违背了会计人员应遵守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道德标准,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从而客观上认同了会计造假的行为,也助长了歪风邪气的气焰。因此,银广夏等会计丑闻才会相继出现,是会计工作面临诚信危机,也严重损害了审计工作的信誉。在我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公司的曝光,牵出了相关的华鹏、华伦等会计事务所,每一起造假事件涉案金额之巨、涉及面积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的现状。

  4、我国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分析

  4.1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沦丧,主动违法犯罪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强烈的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的传统观念,对会计基本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原有的道德观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观还未完全形成,这便生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道德信条。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其基本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思想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受社会变革及经济市场对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抵不住诱惑,追求私利,监守自盗,利用职业之便,挪用公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会计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理论水平低,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注重基本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现实工作中,没有按财务制度对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私自设立账外账,截留或隐瞒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费用,使用虚假的发票,遇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坚持原则,以个人利益为重,做出违背基本职业道德的行为。

  4.2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计制度有待完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存在许多漏洞,有明确意义的会计行为不多。现行《会计法》中虽然对会计违法行为加以区别,且明确了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及应追究的刑事责任,但当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时,因责任主体太多,容易发生相互之间推诿责任而无法明确责任承担者,从而无法追究责任,令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另外能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规范体系还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连接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信息、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各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是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

  4.3法律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1)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不完善

  企业内监督部控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但是有的单位和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制度纯粹作为摆设,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领导和审计部门无视违法违规行为或对违法违纪现象只是惩以小戒。甚至有些单位之所以会建立内部监督,完全是迫于外界的各种压力,不得不设,这样的内部监督根本起不到该有的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但因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够,也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弄虚作假之风。

  (2)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督监管不到位

  我国现有的能对会计工作其监督作用较多为税务机关、工商管理部门、审计机关或民间审计机关等。但这些部门在工作中并不能起很好的作用,往往是为个人私利不能坚持原则,没有做到独立、客观、公平,即使认识到错误和不当之处也不予以纠正,导致监督力度不够。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部门的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检查,会计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是,目前在我国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被审计单位成了会计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决定了会计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被动迎合审计单位,出具虚假报告,偏离客观公正的轨道,基本职业道德缺失。

  4.4对会计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在我国现阶段的会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育机构只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其职业道德素养,人格品质的教育,对违背职业道德造成的严重后果只是象征性的一带而过,没有深刻的剖析,在宣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职业道德缺乏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真,职业道德只圣人的事。教育机构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对这方面概念模糊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基本职业道德缺陷越来越明显。

  而我国继续教育制度够未能很好的贯彻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每年不断推出和修改,但是相当多的会计从业人员并没有珍惜继续教育的机会,再加上继续教育中所用的教材以条款、条例居多,讲授方法也比较枯燥,与此同时,继续教育过程中有关部门对学员考核不够严格,在这样的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影响下,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狠容易丧失基本职业操守,造成基本职业道德缺失。

  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合理,会计执业环境差

  会计人员是企业的员工,其衣食住行、奖惩升迁均依赖所在单位。这种依赖直接导致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从属性,换而言之,企业负责人道德水准的高低对会计人员基本道德操守将产生直接影响。在现实中,许多企业负责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追求会计利润,强迫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这样会计人员将陷入两难的地步。一是贯彻负责人的意图,放弃会计人员基本职业操守,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包装”;二是坚持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其结果势必会受到负责人的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会计执业的客观环境的黑暗,使得近年来偷税漏税、侵权制假、欺诈赖账等现象屡见不鲜,商业信用关系混乱,国家执法人员执法不严,社会公众信任度下降,助长了会计人员道德败坏行为的发生,致使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严重缺乏。

  5、加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5.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基本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人员来说,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不忘关心时事政治,提高思想觉悟,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培养不怕苦、不避嫌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境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会计事业中,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洁身自好,奉公守法,绝不妄自徇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条例,一丝不苟的做好本职工作。在不迷失自己的情况下还要监督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抵制不正之风,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对照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觉悟和修养。发挥积极向上的积极作用,保持良好的基本职业道德水准。

  5.2完善会计制度,减少基本职业道德的胁迫性缺失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核算中心,由其统一管理,真正做到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分离,以及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使会计人员不再依附单位,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同时由于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加工、整理、生成报表、提供会计信息都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一旦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出了问题,很容易追究到责任人,这就能减少基本职业道德的胁迫性缺失,提高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水平。

  另外在目前企业中常实施岗位轮换制,因为岗位轮换制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而会计实施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牵制机制防止不良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掌握更多种岗位技能,促使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更重要的是,轮换制能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基本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作用。

  5.3健全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感

  监督机制包括会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所谓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社会监督主要包括:一是有财政、税收、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基本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检、评估,通过监督即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强化会计基本职业道德的建设,完善单位内外监督机制,这样就能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督体制。

  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各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相互牵制,能够避免和消除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促使会计人员遵守和提高自身的修养。否则,可能造成部分会计人员或其他人员钻空子,盗用、挪用公款等职业道德和违法问题。在组织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形成监督合力,督促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建设。

  5.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加会计人员的使命感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会计工作越发重要。责任越大问题越多,这对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修养无一不是一个考验。因为基本职业道德缺乏而做出不当行为的会计工作者不在少数。因此,作为一个有着重要工作性质的会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基本职业道德观,严格恪守基本操守,执行国家的会计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品德修养,热爱本职工作,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不仅如此还要保证优质的服务,对服务对象保持一贯热情、礼貌、周到的服务态度。

  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大基本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中使会计人员觉得会计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基本职业道德,提高专业品德修养,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

  5.5净化会计环境建立良好的选拔和奖惩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职业道德的作用,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该在建立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和加强基本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遵循情况的检查,因为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认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动作中,要对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没有奖惩,检查就会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和威慑作用,奖惩机制包括奖励、褒扬和惩处、贬抑两个方面。总之开展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制有利于督促会计人员在行为上遵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扬善抑恶的社会环境,这样就能促进会计人员严格恪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才德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

  6、结束语

  当今,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加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的实践活动,任重而道远,要靠我们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注重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经验,揭示会计发展规律。只有会计人员都进一步加强基本职业道德的建设,全面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牢固树立良好的基本职业道德观,让“敬岗爱业、熟悉法规、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深深刻在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心中,那么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就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财务与会计》编辑部:以诚信的名义--会计诚信的诉说与会计人的心灵图存[M] 2006

  [2]劳伦斯·A·波尼蒙:会计职业道德研究 [M] 2006

  [3]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丛书编委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 2009

  [4]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丛书编委会:会计基础[M] 2009

  [5]陈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J].课题研究报告 2006

  [6]张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伦理道德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 2006

  [7]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 南京出版社 2006

  [8]雷红: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及提高途径[J] 财会研究 2006

  [9]郭宇森:轮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 2006

  [10]熊清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J] 中国机关后勤 2006

  [11]刘桂荣:试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DB/OL]:中国学术期刊知识总库2007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五

  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关键词:

  新农村 社会主义 人才流失。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 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 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 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 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 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 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 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 - 发展, 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勇 - 社会主义研究, 2006.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六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这一经济形势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强调的主要观点就就是利益竞争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1、测量知识本身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人脑的研究属于自然活动的范围,在服务上以及在创新上只就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物。所以,知识也就就是一种服务的来源,但就是其并不就是指代的服务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究竟就是对服务本身的测量还就是对知识的测量,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的测量知识本身就有重叠性的特征。

  2、生产单元的线性已改变

  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换,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生产者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的生产者已经在概念上无法进行类别的划分。

  3、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依旧持续改变中

  过去的经济模式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就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好的影响,过去的经济发展就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经济发送站,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模式则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使得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的趋势

  1、重视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

  现今的知识管理多数存在于期刊书籍的管理中,而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报道却并不一致,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管理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使得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由于个人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知识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一般而言,可以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这样比较容易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窥探以及掌控。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内容就就是创新,但就是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创新无法顺利的开展。针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操纵的不一致,使得知识管理在广泛实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因此,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广泛实行的时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明确了解到创新环境的需求,深入了解哲学,依据哲学就可以将一些繁杂的问题进一步理清。

  2、强调创新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建立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该逐渐向着强调创新价值和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前提下,注重对价值实施创造,将能力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充分的体现出组织的价值,根据相应的结果来判定个人的价值。相关的文献中也指出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激励特征就就是使得能力产生的关键,就本质上来说,能力与资源价值都就是不可测量的数值。由于能力与资源价值均具有不可测量性,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凸显其能力,将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那么针对公司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提升,大力支持资源的转换,就可以使得组织中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人力资源核心可以与人力单位产量保持一致,并且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创新性。组织将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重点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充分的发挥出组织的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并重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就能够使得组织实现高效的发展。

  3、确立中阶主管的组织地位

  知识管理所强调的主观精神就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组织中,需要对创新管理的职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实,使得中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管理的职能。而知识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则有效的证明了知识管理融合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组织理论结构进行强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反省工作,确保中阶主管组织所占的地位。知识管理重视创新价值的体现,而推动创新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知识漩涡。在组织中,知识管理主要就是靠中阶管理者进行管理。就相关的人员所提出的观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中阶管理方式相较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来说,主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就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国际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无论就是人力资源还就是组织结构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而就以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员工自身特色和文化差异来进行管理方案的构建。就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就是在个人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主要构建于对组织层次之上。组织层次的界定,可以被看做就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构架。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所占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渐渐的发展为主流趋势。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就是更好的凸显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使得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国家的文化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认可。

  2、对于多元化管理的反思

  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念头也逐渐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了多元化管理。这种多元化管理就是以弱势群体保护为原则。到今天,都原发的发展潜能则需要进一步的由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挖掘,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在多元化管理的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效的对组织进行转变。通常来说,以大的层面来说,多元化主要就是通过中下阶层来进行体现。而就小层面来讲,多元化则多体现于少数

群体以及种族阶层中。上级对下级有着一定的管理落差,多元化管理使得女性群体与少数群体在管理上不具备突出性。多元化管理中,以弱势群体为主导,而其所造成的优点一方面帮助组织厘清、保护、探究与转变价值和实务,并且促进组织绩效;另一方面则培育帮助增进公共利益。

  3、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目前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若干科技业,大都以代工(OEM)为主,若无法研发、创新,则我国的知识经济依旧依附在美国的价值底下,代工就是无奈甚至就是长期科技发展的麻药,专利数量就是假象而非科技实力,较之加州硅谷的技术高门坎进入障碍与创新能力,目前仍居劣势,发展若要稳固与持续,恐怕仍须回归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学术研究伦理的建立亦为根本之道,扭转社会风气与提升研究水平,知识分子将任重而道远!犹有甚者,网络上的活动一旦普及,并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新经济与新社会也随之成形;但生活的考验与人文的变迁才开始运作,统合趋势与人文抗争并存的辩证逻辑,将就是新社会演进的路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该经济模式主要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下,知识管理更加强调追寻,更加注重创新,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对竞争模式的创建,实现思维的无国界交流,就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是向着人文精神转变,就是人类生存本质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2]吕福新、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家的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3]彭雅、论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价值观的变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1)。

  [4](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MeinolfDierkes)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本科的毕业论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