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就业指导论文 篇一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大三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批人才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大三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大三学生就业现状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三学生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许多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很多学生只追求高薪、高职位,对基层岗位抱有偏见;二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许多学生选择的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其次,大三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种种问题。首先是就业信息不对称,许多就业信息只流传在狭窄的圈子里,导致广大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到就业信息。其次是面试技巧不够熟练,许多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不佳,无法很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再次是求职材料不够完善,许多学生的简历和自荐信存在格式不规范、内容重复等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求职效果。
最后,解决大三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大学生本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白就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薪高职位,还需要付出努力和积累经验。同时,大学生还应该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此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综上所述,大三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社会的支持,才能够使大三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大三就业指导论文 篇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大三学生就业的现状、就业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大三学生就业的现状值得关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使得大三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很多大三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专业与就业需求不匹配、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大三学生需要认识到就业的困难和挑战,做好心理准备。
其次,大三学生就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三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要面对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挑战。因此,大三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最后,提高大三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关键。大三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此外,大三学生还可以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规划和提升就业技巧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三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社会的支持,才能够使大三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大三就业指导论文 篇三
摘要
: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是市场就业形势与思政教育实效的现状所决定,是真正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与有效手段。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背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重点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探究,研究显示: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高校必须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相配合、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的双赢。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融合问题
一、前言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就业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不高的双重难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因此如何实现高校就业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双提升,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就业方面来看,据《2016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7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6年的招聘量减少7.3%,然而2016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2017年仍在快速上升,据教育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将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由此可知2017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以彻底好转。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难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均不高,这是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是解读党和国家政策、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对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教育等,其本质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众所周知,思想认识决定行为举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是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性保障,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当下,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走得快、走得久与走得远的必备素质。因此,若能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想融合,必定可以有效的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其科学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二)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偏低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支持等各方面的政策都没有取得可持续的正面效果,从问题的根本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不高,核心原因是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均不高,而造成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生动活泼,不够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进而形成内心的抵触,最终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相融合,通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来提升高校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俗话说:思想境界决定人生高度,事实上思政教育的内容是丰富而有使用的,强化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解答,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还能强化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知晓自己就业过程中国家提供的帮助措施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与此同时,在时事政治的分析中,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分析能力,还有利于自己对就业形势的正确把握,更可以了解就业中的法律规范,总而言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对策探究
(一)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严肃性方面把握的比较到位,但由此也衍生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距离感与抽象感,最终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被动的灌输教育模式又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因此,文章建议我国高校应该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重点来突出对于就业方面政策的截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的把握度也会极大的提升。
(二)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
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解读与分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是强化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让学生积极的了解社会与提前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目前来说,在思政教育的各个板块中,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热点的关注度比较高,原因在于其新颖,接近社会生活实践,但是这只是学生好奇心的作用,并非是主动式的学习太多,从而经常造成“看完热闹什么都不懂”的尴尬局面,因为没有用心去分析与学习,若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将进一步强化时事新闻热点对学生的吸引力,既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促进就业。
(三)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相配合
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能力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而塑造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如前所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是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性保障,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在加速升级、经济增速也在逐步换挡、经济驱动在全面转化,学生就业压力更加明显。由此,在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方面进行优化的背景下,加入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伟大的理想与抱负,从而实现就业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双赢。
(四)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供给大于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大学就业受挫,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且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被欺骗或者被忽悠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难以提升,事实上这与大学生判断是非能力不强,法制观念不强,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所致。从内容的划分层面来说,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是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做法,并且这也能提升我国大学生在法律层面的认知,最终提升大学生迈入社会后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的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制观念的提升相结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与质量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是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所要求的教育措施与路径,是切实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其融合的效果直接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从而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树立理想与信念,从而在择业、就业、创业方面能有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也可以快速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将与其息息相关的就业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提升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最后,随着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加强思想、强化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表达、交流、分析、协调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还能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在加速升级,许多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过剩产能的产业与企业都在推行“供给侧”改革,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在短期内的减少,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速也在逐步换挡,继而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会不断增加,虽然在经济驱动的过程中,新兴产业会带来一定的就业改善,但是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明显这个事实短期难以逆转。在此背景下,文章认为,高校必须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相配合、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江东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6(21).
[2]张俊武,陈庆玲.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3]陈颖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的建设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
[4]王越.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如何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J].才智,2014(23).
[5]夏金元,陈露,杨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弱化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7).
[6]沈卫.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大三就业指导论文 篇四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全国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不断进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地方政府部门也都出台了各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虽然有政策的支持,高校也在不断地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尚未真正落实学校制定的政策,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更不用说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者或者教师,构建出具有创新理念的课程,才能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就业指导课程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很多高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开设改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开设改课程的随意性较大,比如,开设在晚上,很多学生晚上都有自己的安排,没有时间去上就业指导课,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且指导的方式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是针对毕业生的,因此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性。在指导方式的选择上,由于课程内容以及就业形势的原因,大多以商业性的内容为指导,比如面试应聘技巧、求职包装等,忽略了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再者,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极为不规范,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过于临时和零散。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讲授的课程重理论缺乏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批的就业指导辅导员也随之扩招,多渠道招聘的辅导员使得就业指导的质量和专业性失去了保障,因此,解决教师队伍素质的专业化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二、影响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主要因素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新时期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显示出更加成熟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首先,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但是不成熟。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生活环境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和定型,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的经验不足,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其次,新时期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可以体验丰富的生活,也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对国家、对朋友的感情等,但是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波动比较大,经常处于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后,大学生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力,但是缺乏长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容易盲从,缺乏果断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比较青睐具备以下特点的毕业生:
第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所应聘单位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因此,有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直接表示认同企业文化是招聘的原则之一。
第二,能够忠诚与企业。据调查显示,很多国企,外企以及民企的人力资源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宁可招聘能力差一点,但是具有忠诚心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具有高能力但朝三暮四的员工。
第三,具备敬业精神的专业的技术能力于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体现的是人的情商和心理素质的高低,而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大学生要想在当今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对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
首先,明确新时期就业指导的理念,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很多高校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顶多算是出谋划策,而非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该弥补对大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建立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以国家的就业指导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最后,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归入学习的总体教学计划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达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新时期我国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个高校的总体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必修课程,每个年级以不同的内容和重点有层次地递进,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这是每一位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
[2] 王玉江,颜彬,段善利,于德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
大三就业指导论文 篇五
摘要: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日趋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就业就得引导好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前言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转眼间大三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与崔老师在大三下学期共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临着大学毕业。毕业,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属于书声琅琅的校园,不再重复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我们便进入了人生旅途的下一站,随之而来的,就是找工作求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未踏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可能只是你随想出来的,是否适合这职位、这行业发展是否好,要经过亲身经历才能确定。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我们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
对于就业定位,很多人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我们因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第一份职业的期待,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这种“现实化”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首先是调整心态,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如何在就业中自我定位,就显得很格外重要了。
意识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见到只要有公司招聘,不管自己适合不适合,都往里投简历,事实上,很多简历根本就是浪费,那些公司可能从来不看这些简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意向与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吻合。大学生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比如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是更擅长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务打交道?你是否掌握某种专业的技术?你能做什么?你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然后再分析哪些行业和领域存在一定的机会?以及你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行业?事实上,到单位应聘的时候,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你能作什么?第三个是企业通过了解,认为你能做什么?是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你的一种眼光的聚合,当这两种看法比较一致,那么大家的结果就比较理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定位,这就好像一个产品一样,你认为你可以卖给所有的企业,最后你可能很难卖出去。
(二)很多大学生不重视第一份工作,初期选择处于混沌状态
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除非这个人具备做高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的天才或者运气和机遇非常好,否则一个人一旦工作之后,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面流动,基本上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划圈。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为你带来的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机会是不是好
很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外企好,国企好等等,但是一旦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的时候,大学生又开始犯嘀咕,特别是多个机会可以选择的时候,常常这山看着那山高,最后导致好机会溜走才后悔莫及。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职业发展的成功因素,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结构、技能、思维和社会资本。从四个因素来看,一个好的单位先不管背景,但是必须让一个人在四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受益才是一个好单位。
第一,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很多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
第二,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职业技能你本身不具备或者你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通过工作你可以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第三,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包括你看问题的视角,看社会的视角,看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可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第四,是不是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获得社会资源,或者提升你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广泛的结交朋友,认识专家,或者是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如果一个单位四个价值都不能带来,那么这样的单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职业问题。
(四)大学生的职业心态欠佳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特别是当四处碰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常常遵循这样的阶段,
第一阶段,非常“高调”,估价过高;
第二阶段,非常“低调”,碰壁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然后就开始降低期望,或者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钱,甚至洗碗都觉得可以尝试了;
第三阶段,开始“跑调”,在接连碰壁之后,大学生就乱了阵脚,于是就失去了方向。当然,社会很多说法也会导致大学生很难适从,比如,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做白领才好,北大才子卖肉了,博士去当村长就觉得不划算了,但是这些人不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们不能去阻止每个人都当领袖的欲望,但是大学生还是要清醒的认识一点,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就碰几次壁就失去自我了。“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
如何做好就业中自我定位
(一)明确自身优势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马到成功。要知道个体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我们就是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发扬光大。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二)发现自己的不足
(1)性格的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2)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三)明确选择方向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应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你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热爱的,从内心自发地认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它,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己所长的原则(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注意千万别当职业的外行),择世所需的原则(所选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要,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和择己所利的原则(应该本着“利己、利他、利社会”的原则,选择对自己合适、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四)用长处来经营自己
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 因此,在人生之旅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后果肯定不会理想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故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首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是应该把最能发挥你个人优势的职业作为首选,因为,你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钱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经营自己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总结
大学生必须知道求职自我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人的特点将问题解决,这才能使大学生求职择业之路走得更顺畅。而自我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自己认知不清,定位不准确。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明确自己擅长什么,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什么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了解知道自己在企业中能做什么,再将自己推销给适合自己的企业。
第二,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机会好不好。从多方面看,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你是不是在单位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等。从以上的因素考虑,你可以判定什么的职业是适合自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第三,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没有信心。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我们要锻炼自己增强信心,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确信自己可以做到。
在择业前夕要搞好定位,必须要有正常的心理和正确的态度,要客观、冷静、要自信而不盲目,不怕挫折、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初步选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开始付诸行动。择业过程中的碰撞,可以而且应当逐步细化和明朗。特别在择业初期, 多方向、多层次投递材料是允许的,但应及时总结反馈信息、调整定位和择业方向。切忌孤注一掷、“一条道走到底”或 “这山望着那山高”、优柔寡断这两种极端。
大学就业难,宏观上的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可微观上是目前的我们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总之,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再次感谢崔老师将近两个月以来对我们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与教育!
大三就业指导论文 篇六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扩张,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该文试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含义和现状出发,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而近年来全球大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为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高校需要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存于理论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在对大学生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格特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的规划,指对一个人的性格、兴趣、技能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各种职业需求,确定自身的职业分动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安排、规划。职业规划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家庭和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社会上也应运而生了一些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创立时间不长,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缺乏经验等各种原因,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这类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比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主要是依托高校内部的机构和部门展开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大多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其主要功能都是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临时指导,较难做到“量体裁衣、系统规划”,有些学校缺乏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学校行政人员进行简单粗放式管理。从内容上来看,一些就业指导中心实际上的主要工作就是解答毕业就业合同的相关问题和就业政策咨询,很少会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为主,较少指导作用。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但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各高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并成为大学生教育的必备内容,而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而已。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在大学期间就制定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大学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出现了一些定位偏颇,没有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的情况,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使得许多大学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面临毕业时,迫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而随大流、听家长或被迫选择了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这是近年来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较短时间内就进行了二次择业现象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来看,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这样不仅造成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
大学生择业是社会普通关注的问题,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高校在指导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在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增强今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能,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是根据各种主客观因素,结合个体差异、爱好、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和服务学生逐步实现。
2.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
大学生刚从中学期间进入大学校园,对社会充满好奇,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对今后职业方向还不明确,但大学时期是进入社会的预备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然而,由于大学生职业意识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其就业指导的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帮助大学生做好职前准备工作,使其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结合社会职业需求实际和学生自身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判定自己的职业就业方向。
2.3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主要有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是一个系统性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不仅是要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是一个整体性规划,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临时指导,而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大学教育体系规划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或大学生涯规划等课程,先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试探性的职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重视拓宽专业学习领域,试探性确认职业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和性格、能力等因素,通过就业能力、求职技巧提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就业的社会适应性;针对四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训练、实习调查等方式加强学生择业指导等。
3 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3.1 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其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需要结合社会主客观因素,职业需求,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基础上,帮助学生指导其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高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利用大学课堂、专题讲座、调查实习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指导。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就业压力愈发增大,因而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的职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3.2 加强职业测评,提高职业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也是职业发展的实践者,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有所不同,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每个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各种职业评估方式和测评工具,借助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各种特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高校职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3.3 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提高职业规划的社会化程度
近几十年的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已初步形成以政策指导、就业咨询服务为主要形式,校园招聘、个别就业指导为主要方式的职业就业指导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已不再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已对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有所下滑。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指导人才方面的专业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进一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来,而非零星地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指导模式,针对性就业指导不够。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职业供需实际,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在了解学生特征、职业意愿和能力等基础上,辅以科学的测评技术和测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需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信息库,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在信息库内容结构上,还需包含对就业市场进行正确的预判,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与就业市场和各类企业建立相互衔接的就业服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为大学生择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雪飞.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J].社科纵横,2012(4):120.
[2] 罗双平.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3(8):43.
[3] 苟萍,丁伟.高等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10(增):23.
[4] 刘更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 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J].中国青年研究,200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