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的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8-02-08 01:12: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文化的论文 篇一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但也导致了各种文化冲突和文化摩擦。本篇论文将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功能以及文化的冲突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集合。它是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学习形成的,是一种被历史和环境塑造的思想体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印度的宗教文化等。

其次,文化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人们通过文化传承和学习,获得了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方式。其次,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再次,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分享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习俗,人们可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群体凝聚力。

然而,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指的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矛盾和摩擦。这种冲突可以出现在不同国家之间,也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中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文化冲突可能涉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常常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推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批判他人。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通过相互了解和学习,减少误解和偏见。最后,我们应该倡导文化多元主义,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而非威胁。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定义、功能以及冲突等方面,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只有通过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浅谈文化的论文 篇二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精神的支柱。文化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篇论文将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历史上积累的文化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的过程。通过文化的传承,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多种途径进行,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事物的接纳和改造,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创新可以表现为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提出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等。文化的创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精神需求,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文化也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化可以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人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方式,对美好和正义的追求。其次,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由于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规范。最后,文化还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同时,文化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加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才能建立一个丰富多样、和谐稳定的社会。

浅谈文化的论文 篇三

浅谈文化的论文

  自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众多领域面临的共同趋势,不仅科技、经济如此,文化、艺术等领域亦然。当不同肤色、不同语系的人们都在使用着完全相同的PC机或苹果机,当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在享受着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当我们走出了世代居住的四合院,住进了水泥洋房……我们是否能感觉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能否感觉到我们的“母语”正在逐渐失声?现代设计面对国际化、标准化的汹涌之势,又将提出怎样的文化诉求呢?

  1设计“母语”的消失

  母语的本义是指“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通常被引申为本原的、本初的事物或内容,用来指代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意涵。设计“母语”是指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容与符码。进入21世纪,我们必须意识到所谓的“全球化”其实是一种“全球西化”的趋势,无可否认,这种趋势对于多元文化、区域文化是一种极大的损害。而在设计领域的表现则是消除设计中的文化取向,而以单一的美学原则和思维方式作为设计准则。我国的现代设计远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在先后经历了“西潮”“东洋风”“韩流”的侵袭之后,才发现自身的设计语言一直都是舶来品,而“母语”也在一次次的模仿中逐渐消失。

  2设计“母语”何在

  对于“母语”的探寻,我们总是会追忆到咿呀学语时的情景和环境,同样,设计“母语”也蕴含在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如果试着翻开中国文化史,我们会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绚烂而欢呼雀跃,但也会为今天的状态黯然神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展现出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魅力。就设计所能涉及的文化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宏观思想、中观方法和微观元素三方面。

  2.1宏观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层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哲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尽管三者所坚持的信念和立场存在差异,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心理和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三者也并非完全的三足鼎立,而是彼此互补并相互渗透融合,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传统哲学层面。其中最本质的哲学观念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天人合一”是指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的一种思维模式。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因此,和谐在传统哲学文化中也被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最高准则。

  2.2中观方法——中国传统技艺层面

  中国传统“重道轻器”的思想是十分明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技艺的发展。而古圣先贤更是对生产技艺等“百工之技”持贬抑与排斥的态度,如《礼记王制》中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由此可见,在以儒学为正统的古代社会中,“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便成为传统观念,这也使得中国民间的工艺家、机械家、土木工程家等艺匠备受轻视。

  2.3微观元素——中国传统器具层面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风格特征异常鲜明。从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到家具的榫卯结构,从石雕木雕中的纹样到服装布料上的纹饰,无不表现出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特征的相通性。例如,家具以明清家具样式为主,建筑以大屋顶和梁柱结构的寝殿式为首,器皿以瓷器最为突出。此外,传统工艺中的陶瓷、漆器、木雕石雕、刺绣、染织、印刷、剪纸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借鉴内容。从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形成的“文化符码”在实际设计应用中也展现出特殊的文化内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器具设计之中,这也就为彼此之间的元素转借、符码互换、交叉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源”。

  3设计“母语”再现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我们拥有丰富的设计“母语”,但自近代以来,身处其中却未能合理运用和传达。相反,西方世界却多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化的“中国风尚”。

  “传统”不是身外之物,甚至不能外在化、对象化,而成为与我们没有血肉关联的客观实体。传统是浸润在个人和群体中,或直接或间接,或积极或消极,影响并且塑造着我们的信念、人生态度以及行为规范的势能。从设计文化的角度来看,正视传统、理解传统并发扬传统是现代设计形成民族风格的关键所在。要使传统文化“母语”在现代设计中再现其文化内蕴和精神实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以民族精神为主旨,形神并举。“民族精神”是民族与设计形式交流的中介物,设计形式就像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设计的灵魂。简单的一句“Made…in…China(中国制造)”,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质量的优劣,更多的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文化的评价和判断。要再现中国传统设计“母语”,就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在设计中进行全新的解读。仅仅依赖从原有的元素、符号和纹样的重组整合来构思新的“形”,只会流于形式、流于浮泛之虞。我们必须在切实了解民族符码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注入新意,使表现更加传神,即“形真意切”。其次,以传统文化为源泉,兼收并蓄。

  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延续,孕育出造型温文儒雅、踏实敦厚的“中国形”,备受西方世界推崇,却被自己的子孙鄙弃

近乎百年,这值得我们深思。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造物法则、美学观念以及涵盖其中不胜枚举的经典实例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今日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是我们尚未能够充分利用。当然,我们要做的是“师古”但并不“复古”,也不“泥古”。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中国文化延续至今而未中断或消亡。

  4结语

  时至今日,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整个世界,而我国传统文化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失去自信,而设计“母语”更是濒临消失。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国风格设计,就必须从未来发展远景出发,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传统文化加以综合改造,剔除陈腐固陋的糟粕,探求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形式。同时,民族风格体系的形成必须立足于民族自身历史传统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适应世界潮流又切合国情,既蕴含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展现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艺术家何怀硕曾说:“我认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绝不诞生在民族艺术贫乏颓萎的地方,而必是诞生在民族艺术繁荣茁壮的土壤上。”这一观点用于民族设计的当代化,道理亦然。

浅谈文化的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