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推荐4篇)

时间:2014-03-02 01:36: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幼儿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一系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给予幼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幼儿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较为频繁,他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兴奋、沮丧或愤怒。如果幼儿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可能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或者内心积压,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可以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管理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变化。

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在幼儿阶段,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有着强烈的关注和评判。如果幼儿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自责等负面情绪,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可以学会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再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时期,孩子开始接触社会,与他人建立起各种关系。如果幼儿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可能会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冲突、自私等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分享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能力。幼儿时期,孩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改变和挑战,如入学、离家、与他人相处等。如果幼儿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正常的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可以学会积极应对挑战和变化,逐渐适应新环境,提高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幼儿可以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积极的自我评价、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适应能力,从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二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注重情感教育。幼儿时期,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情感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表达情感,培养其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情感的引导和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注重自我意识培养。幼儿时期,孩子正在发展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

再次,注重社交技能培养。幼儿时期,孩子开始接触社会,与他人建立起各种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示范等方式,教授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分享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合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最后,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幼儿时期,孩子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幼儿思考、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应围绕情感教育、自我意识培养、社交技能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具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三

  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会有持续的需求和满意需求,但是有时会遇到挫折。因此,儿童应具备一些适应机动的技能和简易的应变技能,以便在行动上与实际之间进行协调,并维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儿童的自觉性虽然还不成熟、不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行为适应性产生重要的作用。

  儿童一般是从成年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与对他人的比对、对自己的行为与情感的调节。

  儿童缺乏良好的自知力,缺乏对挫折、冲突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易产生任性任性、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感行为和行为异常。因此,要提高儿童的自觉性,提高儿童的精神素质。

  焦虑、恐惧情绪对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有负面影响。忧虑会让小孩自己反省,夸张自己的失误,经常会感到压力和不安。

  害怕会引起儿童身体和精神上的强烈改变,而过分的忧虑则会对儿童的精神造成极大的伤害。

  幼儿园的精神健康可以从日常的教育和行为上进行,也可以结合健康的、社会的、语言的、科学的、艺术的、家庭的协作来进行。

  家庭是孩子基本的社交活动的地方。教育的连贯性需要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实现和谐和统一,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结果。家庭同构是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与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健康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同时又是不了解的事情。下面元巷幼儿园为家长们简单介绍五种心理健康小常识。

  一、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

  具体行为表现和引导方法: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6、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7、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或者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8、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作为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二、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己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 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

  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 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多罚。

  三、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具体表现与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四、自卑

  自卑是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虽然有个别儿童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调控,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早发现孩子自卑的苗头,及早调整孩子心理,为宝宝建立自信。

  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分析与对策: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2.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分析与对策: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中,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

  3.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

  分析与对策: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常带孩子出外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的小孩的家庭一同进行。这样户外锻炼,既可以让孩子开阔心胸,逐渐敢于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让爱唤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五、攻击性行为什么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

  如何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呢?

  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给予惩罚,绝不能姑息迁就。可取消他的某些权力,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直到行为正常为止。

  对儿童进行惩罚要注意两点:

  一是惩罚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

  其次,禁用体罚,经常使用体罚,会给儿童提供一个攻击性的榜样。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虽然惩罚可以阻止和消除儿童的侵犯行为,但那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救火式’,的矫正措施。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的外部控制,尽管可以暂时减少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个体的侵犯行为。

  儿童侵犯行为的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帮助、分享洽作等,是从更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儿童攻击行为的好办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推荐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