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篇一
《易传》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占卜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生态哲学思想的文化瑰宝。《易传》中的天·地·人三者关系,展示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易传》中,天被视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天象变化、自然灾害等都被认为是天意的表达。天的存在和作用,使得人类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与之和谐相处。天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天道。
地在《易传》中则被看作是自然的底层存在,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地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水源、植被等。人们应该保护土地、保护环境,以保证自然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地的存在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明白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
人在《易传》中被视为天地之间的桥梁,承担着调和天地之间关系的重要责任。人类的行为和选择直接影响着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应该以天地为师,学习自然的智慧,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易传》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该从《易传》中汲取智慧,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篇二
《易传》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它以天·地·人三者关系为基础,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
天在《易传》中被视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规律。它是自然界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人类应该顺应天意,遵守自然规律。天象变化、自然灾害等都被认为是天意的表达,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地在《易传》中则被看作是孕育万物的母体,是自然界的底层存在。地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水源、植被等。人们应该保护土地、保护环境,以保证自然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地的存在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明白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
人在《易传》中被视为天地之间的桥梁,承担着调和天地关系的重要责任。人类的行为和选择直接影响着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应该以天地为师,学习自然的智慧,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易传》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该从《易传》中汲取智慧,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篇三
《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路。应当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在《易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把这种有机整体观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种和谐统一是建立在《易传》的生命哲学之上的,这种生命哲学有其特殊意义,生态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 讲“天人之际”首先必须讲“天”,但“天”究竟是什么?历来有争议。在《易传》中,明显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或者是神,或者是自然界。但是从《易传》各篇的论述来看,答案似乎是明确的。 《易传》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对而言,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如果再分而言之,大体上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当时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似与天文学、宇宙学有关;一是指地球以上的大气层,似与气象学有关。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易传》中都有论述,前者如日、月、星、辰,后者如风、雷、雨、露,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易传》在谈到“天”之诸象时,都与生命现象有关,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彖传》)、“天地变化,草木番”(《坤·文言》)。如果天、地合而言之,则常常以“天”代表天、地,亦即代表整个自然界。在《易传》看来,天地间的万物皆“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顺承天”,因此,天能够代表天地自然界。以天为最高神的思想,在《易传》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地与天相对而言,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能够离开大地的,天空中飞鸟也不例外。天地乾坤如此重要,所以《易传》称之为“易之门”,“易之蕴”,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就是讲天地自然界的,天地自然界即是“易”之所蕴涵,这是一个分析的命题。正如《系辞上》所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传》不仅用天、地代表自然界(亦可称为宇宙自然界),而且看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意义,这才是《易传》“自然观”的特点。它是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去理解自然界的。乾卦之《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之《象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万物的生命来源于天,生成于地,正因为如此,《说卦传》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所谓“父母”,是指宇宙自然界这个大父母,不是指人类家庭中的父母,是讲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讲人类自身的血缘关系。当然,这里的父、母二字是从人类引伸而来的,因此有人说《易传》对自然界的看法是一种“拟人化”、“移情说”,并进而归结为原始神秘主义。 我们说,这种比拟确实具有某种“原始性”,因为它是从人类生命的最原始、最初始的根源而言的,但是如果把这说成是人与自然混而不分的神秘主义,则是有问题的。因为《易传》不仅明确区分了人与天地,提出了著名的“三材”学说(下面还要讨论),而且肯定了人的主体精神。《易传》讲天人关系,常常用比拟的方法,(“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比类”、“拟议”等等),这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并非一般的自然哲学语言或认识沦的逻辑语言所能说明。因为它处处都关心生命问题,关心人的问题,讲自然界也是从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关系立论的,不是将自然界单纯地看作一个“对象”。 在《易传》看来,人与自然界本来是统一的,不能分离。人类离了自然界,还有什么生命?自然界离了人类,还有什么意义?乾、坤二卦是代表天、地的,天地本是以发育生长万物为功能。天之大,具有无限性、永恒性,所谓“天地之道恒久不息”,就是形容其无限永恒之意义的。在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中,有些学者提出宇宙是“有限”的,这种学说如果成立,那也是自然科学的问题,并不妨碍天对人而言具有无限性意义。所谓“万物资始”,是说明万物生命是由天而来的,天就是生命之源。地之厚,能够“生物”,也能够“载物”,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所谓“万物资生”,就是说明万物的生命是由地而生成的。在这个意:上,并且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易传》将天地比之为父母,并没有其他任何神秘的意义。所谓“称乎父”、“称乎母”,只是说在发育生长万物的意义上,天可“称”之为父,地可“称”之为母,父母只是个“称呼”,并不是说天地是真父母。人们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这不只是文学语言,也是真正的哲学语言。可见,称天地为父母,是有哲学意义的,人类生命确乎是由天地自然界经予的,人对自然界有一种崇敬之心,这是毫不奇怪的,奇怪的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命,反而傲视自然,以为自己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