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古筝艺术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9-02-01 01:45: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与时俱进的古筝艺术论文 篇一

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古筝艺术也逐渐与时俱进。本文将从古筝演奏技巧、曲目选择以及演出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古筝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古筝演奏技巧在现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的古筝演奏技巧侧重于指法和琴弦的控制,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古筝演奏家开始注重演奏的表现力和创新。他们通过丰富的演奏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使古筝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他们还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到古筝演奏中,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演奏技巧,使古筝艺术更具现代感。

其次,曲目选择也是古筝艺术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古筝曲目以古典音乐为主,如《平沙落雁》、《广陵散》等。然而,现代古筝演奏家不再局限于传统曲目,他们开始创作和演奏一些具有现代主题和风格的曲目。这些曲目既保留了古筝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古筝艺术更加贴近现代社会。

最后,演出形式也是古筝艺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的古筝演出形式多为独奏或者与传统乐器的合奏,如与二胡、琵琶等的合奏。然而,现代古筝演奏家开始尝试与其他类型的乐器进行合作,如与西洋乐器、电子乐器等的合奏。这些新颖的演出形式使古筝的音乐更加多样化,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演奏技巧、曲目选择以及演出形式,古筝艺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魅力,还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喜爱古筝音乐。

与时俱进的古筝艺术论文 篇二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活力。本文将从古筝教育、古筝音乐的传承以及古筝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来探讨古筝艺术的与时俱进。

首先,古筝教育在现代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传统的古筝教育多以家庭或私塾为主,传承方式也较为封闭。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现代的古筝教育开始走向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古筝的机会。同时,现代的古筝教学方法也更加科学和系统化,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演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

其次,古筝音乐的传承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传统的古筝音乐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统,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传承范围有限的问题。现代的古筝音乐传承开始重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通过音乐学院、音乐团体等机构的组织和培养,为更多的古筝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现代的古筝音乐创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古筝演奏家开始创作新曲目,使古筝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古筝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优雅的音乐旋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古筝音乐也开始融入到现代文化活动中,如音乐会、电影配乐、舞台剧等。古筝的现代化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也为古筝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通过古筝教育、音乐传承以及现代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发展,古筝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古筝音乐的魅力。

与时俱进的古筝艺术论文 篇三

与时俱进的古筝艺术论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筝乐创作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思想活跃的作曲家以中国“新潮音乐”为龙头,通过全新的音乐语言、创作思维和发展手法创作了大量极富新意的筝独奏合奏音乐。

  八十年代专业作曲家使得民族乐器的创作在题材的多样、内容的丰富深刻上都较以往的创作更进一步。不同的音乐感受、审美情趣使作曲家在创作题材的选择、音乐形象的塑造及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同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气候对作曲家的冲击是深刻的。有的理论家把“新潮派”的美学观点归结于四个来源:他律论音乐美学观;自律论音乐美学观;老庄哲学;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受这些美学观点支配,伴随着作曲家所共同追求的反映我们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特质的目的,使得筝乐作品的题材各异,同时也与民族的生活风俗、传统文化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这些创作筝曲中有以我国地方民歌为题材的,如《茉莉芬芳》;有以我国的地方戏曲音乐为题材的,如《湘音·湘情》,还有根据其他乐器的著名乐曲改编创作的,如《姐妹歌》、《春到湘江》等。

  众多的创作题材中以少数民族题材的筝曲创作最具特色。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都以少数民族特有的音调为基础,并以作品的需要,在古筝的定弦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

如《黔中赋》,乐曲表现的是贵州山区苗族的风土人情,在“黔水唱”一段中,作者用匀速的三连音循环运动,环环相扣,贯穿全曲,表现的正是山峦起伏的云贵高原上,河流在山谷中流淌,水流湍急,奔腾不息的景象,在“琵琶咏”中运用有细微变化的装饰音和波音来表现旋律,这正是黔东南清水江一带苗族民歌典型的拖腔。其音乐主题以苗族广为传唱的飞歌的典型音调为基础,在D调的基础上,改变了某些八度音组中(小字组、小字二组)的一个音(E弦升高半音),将苗族的调式特色显现出来。在表现维族人民生活及情感的乐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直接取材于古老的木卡姆,采用木卡姆典型的调式音阶定弦,3/8、5/8、6/8等节拍的频繁转换,使其特点更为突出。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在演奏技法上也注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它以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奏型和极具特色的调式音阶为基础,加上富有创意的演奏法,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如采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西域随想》,演奏时以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切分节奏为基础,通过左手有节奏地拍击琴弦来模仿手鼓的声音,给整个乐曲增色不少。

  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皆着笔于风俗性场景的描绘,在不同音乐情绪转换中体现了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情,质朴、粗犷、优美、明朗、乐观、欢悦、喜庆、热情、奔放是这些作品的共同基调。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标题,对音乐表现的景物、环境、情绪大都有直接的提示,是演奏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和依据,同时,在音乐意境的营造和对民族风格、艺术韵味的把握方面,又给了演奏者自由发挥和探索创造的天地。这些题材的筝曲表现了居住在边疆的藏、蒙、苗、侗、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生产劳动和思想感情,拓展了作为“中原文化”代表的古筝音乐的表现范围,并以它们独特的情调和斑斓的色彩,为古筝艺术生色增辉,丰富了古筝的艺术曲库。这种拓展、增辉和丰富,促进了古筝艺术传统在新的历史文化时期得以继续延伸,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相互影响和不断融汇的结晶。1

  “新筝”即新型转调筝,这种筝的筝码位于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区为七声音阶弦序排列,右演奏区为五声音阶弦序排列。新筝在弦序上虽与传统筝有所不同,但它仍能在不改变根本演奏法的条件下演奏原有传统筝曲,无需特殊训练。

  由于新筝的形体结构和传统筝有一定的差别,这就使得它的音质品性和传统筝也有一定区别,相对于传统筝,新筝的音量更大,共鸣更好,低音更浑厚,中音更清亮。新筝在体积增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从传统筝常用的二十一弦增至五十弦,音域从大字组的D到小字三组的b,且包括了其中所有的.半音,解决了传统筝演奏变化音的困难,大大增加了筝的表现力。另外,新筝在筝码处加入了一个截弦装置,这个装置的滑轨上有标记,移动这个截弦装置,可以在一个大二度内调整音高,这就解决了传统筝转调移码的准确性问题,使古筝演奏质量大大提高。尤为可贵的是,这种十二平均律制的新型转调筝,琴码在中间,双手可在七声音阶的左侧和五声音阶的右侧(犹如钢琴的白键和黑键)同时演奏,从理论上、实践上让筝曲各种转调的可能变成了现实,使之成为民乐合奏中的重要一员而迈出了可喜可贺的一步。

  新筝相对传统筝来说虽有不少优势,但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新筝的一些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新筝七声音阶排列的左侧和五声音阶排列的右侧的弦距不一样,演奏者如没有经过特殊训练,就无法得心应手的演奏乐曲,在快速的乐曲中更是如此。此外,作为古筝区别于其他弹拨乐器而能细腻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技法——左手的按弦,因为新筝琴码在中间,筝弦短了,张力加大,按弦难度也随之加大,表现出来的韵味就比传统古筝逊色多了。从和弦角度来看,如果右手在筝的右侧弹奏主旋律,左手在左侧弹和弦,左手要来回横跨过中间一寸多的琴码,那么和弦弹奏的流畅自如则无法保证。

  在我看来,新筝的大胆创新值得我们提倡,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大胆的创新尝试对古筝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创新不能脱离传统,新筝虽有很好的创新,能解决传统筝在演奏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它忽视了传统筝曲演奏“以韵补声”的重要特点,这也是古筝区别于其他弹拨乐器的最大特点,是古筝的本色所在,脱离了本色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成功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新筝的创新虽改进了传统古筝的不足,但它同时也忽视了优秀的传统,所以,新筝形制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它还有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在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下,一些作曲家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序列打破,创造了七声、以及多种特殊排列的定弦方式。这一时期的古筝定弦方式呈现如下特点:

  (1)非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即保持八度为周期的定弦的同时,改变传统五声音阶的排列结构,形成所需的音列或新的音阶。

  (2)传统五声音阶的双调循环,即由两个不同的传统五声音阶交替组成。

  (3)传统五声音阶与其变体的交替,既一组保留传统的关系,另一组则根据需要变化某音,形成两组之间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4)模式化音组定弦,即以半音为一音数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2:3:2等有规律的成组上行,形成非八度的周期循环。

  (5)自由混合定弦,此类定弦无固定的模式,根据乐曲需要而定,其中包含多种可能性,如五声与七声的交替、多调的衔接、调式特性音及变音的运用等。

  以上是对这一时期筝曲定弦特点的大概归纳。在这些重新设计和精心排列的各种新的定弦之后,传统定弦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便迎刃而解。古筝定弦的改变为筝乐在丰富的和声运用上,以及调性思维的扩展等方面奠定了可行性的基础,新的定弦关系产生的不再是单一的五声性综合音响,它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需要创作出不受和弦形态、功能序进及调式功能制约的新形态,各种不同结构的和弦及连接皆成为可能。在调式和调性上,由于筝的定弦、音乐旋律的发展及和弦形态的构成都站在新的角度,这些都与筝曲在“调”方面的变异发展相辅相成,使之打破了单纯的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的束缚。在调式音乐中,作曲家在设计时已事先将古筝定弦作出统筹规划,可以在作品中体现不同音区不同调的交替变化,各种调性适时转换,导致调性中心音的削弱,以至出现调性模糊进而产生一些泛调性作品。总之,古筝的创新促成了筝曲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珊:《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筝曲创作》[J]。中国音乐2002。2第9—34页。

与时俱进的古筝艺术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