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一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性心理的变化尤为显著。本文将探讨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如何进行性教育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性心理。
首先,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一是好奇心的增强。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性的了解和探索渴望更多。这种好奇心的增强可能会导致他们主动地寻找有关性的信息,包括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提供准确、科学的性教育尤为重要。
其次,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二是性别角色的探索。在青春期,青少年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疑惑,并试图寻找自己在性别角色上的定位。这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性别身份认同。
第三,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三是性欲的增强。在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增加,青少年的性欲也会相应增强。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欲感到困惑和不安,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与他们进行开放、坦诚的对话,帮助他们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性欲,避免过早地进行性行为。
最后,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四是性身份的建立。在青春期,青少年会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和性身份。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困惑和焦虑,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性身份。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性心理,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性教育。首先,性教育应该以科学、准确的知识为基础,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性教育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敏感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此外,性教育还应该强调性的责任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青少年避免不良的性行为和性健康问题。
总之,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包括好奇心的增强、性别角色的探索、性欲的增强和性身份的建立。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性心理,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性教育。这需要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和积极的性教育环境。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二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性心理的变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如何进行性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性发展。
首先,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一是性身份的建立。在青春期,青少年会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和性身份。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困惑和焦虑,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性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性取向,并树立尊重他人性取向的观念。
其次,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二是性欲的增强。在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增加,青少年的性欲也会相应增强。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欲感到困惑和不安,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性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性欲,避免过早地进行性行为。
第三,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三是性别角色的探索。在青春期,青少年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疑惑,并试图寻找自己在性别角色上的定位。性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性别身份认同,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最后,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之四是性知识的需求增加。在青春期,青少年对性的了解和需求越来越多。他们可能会主动寻找有关性的信息,包括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性教育应该提供准确、科学的性知识,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性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性教育。首先,性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其次,性教育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敏感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此外,性教育还应该强调性的责任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青少年避免不良的性行为和性健康问题。
总之,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包括性身份的建立、性欲的增强、性别角色的探索和性知识的需求增加。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性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性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性心理,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这需要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和积极的性教育环境。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三
目前我国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少年有几亿,他们的性心理发展一般都是正常的、健康的。大多数都能较好地调节性欲、性冲动,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论与行为,都能正确地对待两性交往。但是,有些青少年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
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人格的完整。它既能给人以欢乐,也能给人以痛苦。它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崇高的境界,也可以诱人误入歧途与深潭。
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正是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与性的社会规范的冲突之间就构成了青少年男女心理卫生中的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提高,工作就顺利,思想就进步,生活就幸福;否则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性”问题一直是个十分敏感和忌讳的问题,可谓“谈性色变”,性的不适应问题也表现得比较复杂、隐蔽,它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持久。因而,现在我们学习与研究这一问题,也就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打破“性”这个禁区,承认性生理、性心理学都是科学,尤其是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用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展,引导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为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性的愚昧,打破性的怪圈,对青少年全面进行性教育,达到性健康。把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全国人民自身健康、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
一、金色年华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人生充满美好幻想和有强烈的竞争精神和创造力的上升时期,因此被称做“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也是身心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春期的到来,标志着性的开始。但是这个时期也会令人烦恼。由于青少年缺乏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他们在升学、就业或爱情等一系列问题面前,容易产生焦虑、困惑不安。所以这个阶段是人生成长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在心理学上我们就把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和明显特征的、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叫做青春期。
青春期来临的年龄,男女之间有些差别,女性比男性一般要早1-2年。不同的人也由于性的成熟和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的不同,青春期来临的具体年龄也有差别。结合中国的情况,一般认为,女性青春期来临大约在12至14岁,男性大约在13至15岁左右。性发育成熟期大约在18岁左右完成。有的学者认为,青春期应从12岁至25岁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青春期来临的年龄已有提前的趋势。
青春期的到来,就是性的开始。这时,机体内分泌腺加强了活动,由脑垂体产生的促性腺素打开了性腺活动的大门,使得沉静的生殖器官蓬勃地发育起来,引起了青少年男女身心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二性征(也称副性征)的发育导致男女两性形态上不同的性别特征,性器官的变化及其性功能的逐渐成熟。心理学家霍尔称青春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他指出,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以前相比不大相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式的,即忽高忽低,因此,他将青春期又称为“危险时期”。
二、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个人的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基础,其性生理的发育必然带来性意识的发展。就青春期而言,一般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的男女孩之间毫无拘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进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一之后,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先是女同学进入生长高峰,她们的身体常常迅速超过男同学。不少明明是同龄的男生倒矮小得像个小弟弟。男生对女生的这个“女大十八变”开始有些惊奇、尴尬,在他们的羡慕中又带有点无可奈何。所以男生对女生的疏远往往交织着自尊与自卑。而女同学们却是无忧无虑的,可能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男同学的难堪。两年后男同学进入了生长高峰,像雨后春笋,两跳三窜就长成了高高的小伙子,这时又该女生们仰头吃惊了。而且还会发现男同学变得有点“那样”。这时当男女生各自单独在一起活动时,他(她)们就有说有笑,又打又闹,但是当男女生个别接触时,就又像换了一个人,不知是真腼腆假斯文,还是假冷淡真紧张,出现了一种“相见不相识”的陌生感。这就是异性疏远期的特殊表现。
这种“疏远”,原因十分微妙。其具体表现有各自对自身发育巨变一时难以承受,有男生起初的自卑心理,有女生的戒备心理,还有某些个体发育早晚及生理缺陷等等现象造成的异性间人际交往的障碍。异性疏远是个暂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随着青春期对自身和异性生理心理的理解和适应,他(她)们之间的交往障碍会逐渐消除。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男女同学的少年时代就结束了,开始踏上了青年初期的历程。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她)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一个男女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之间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愿意一起去春游或参加文体活动,如果光是同性在一起活动,就不来情绪;有男有女,才会情绪倍增,劲头十足。
在初中高年级,男女同学只是开始彼此产生好感。到了高中阶段,他(她)们都想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安和羞涩,进一步试探着主动接近对方。但是由于情感比较隐蔽,很少能够达到相互向情感的深入交流,这个时期的异性交往一般还比较广泛,甚至无确定目的,被接近的对象也容易变换。因为此时的青年处于幼稚期,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与好感多数还属于异性间朦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她)们对两性关系仍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因此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困惑与苦恼。这时他(她)们的感情强烈而易失控,接近广泛而不专一,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家长和教师对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要教育引导他(她)们集中精力学习,正确分辨友谊和爱情,在与异性交往时要做到积极而有分寸,热情而又慎重,避免早恋。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异性接触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又与异性接触期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三、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般随着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大多数表现出一系列性心理行为,如对性知识的兴趣,对异性的好感,性欲望,性冲动,性幻想行为等,概括起来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性心理的朦胧性和神秘感。青少年的性心理起初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好象鬼使神差似的对异性发生兴趣、好感与爱慕,但是这种性爱的萌动,似乎披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其中不少男女青年并不了解多少有关性的知识,只是对性有较浓厚的神秘感。这时他(她)们对异性的兴趣、好感和爱慕,主要由于异性的吸引,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朦胧纷乱的心理变化中,性意识会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二)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青春期心理上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闭锁性和强烈的求理解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性心理外显方式的文饰性。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他们内心对某异性很感兴趣,但表面上却又有意无意地表现得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或作出回避的样子;他们有时表现得十分讨厌那种男女亲昵的动作,但有时实际上又很希望自己能体验体验……。这些矛盾心理的表现,使他(她)们往往产生种种冲突与苦恼。
(三)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由于这时不少青年的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五花八门的性信息,不良的影视镜头,黄色的淫秽书刊,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想影响,极易使个别青年的性意识受到错误的强化而沉醉于谈情说爱之中,甚至发生性过失,性犯罪。与此相反,另一部分青年由于性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升华而导致过分的压抑,有少数人还可能以扭曲的方式、变态行为表现出来,如“厕所文学”、同性恋、窥视或恋物等。
(四)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青春期的性心理由于不同的性别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热烈,女性表现得含蓄和深沉;在内心体验上,男性更多的是新奇、喜悦和神秘,女性则常常是惊慌、羞涩和不知所措;在表达方式上,男性一般较主动,女性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四、青春期性心理卫生问题及其调适
在青春期性发育过程中,青年男女产生的性心理卫生问题比较多,它们虽大多数属于调节问题,但由于带有隐蔽性,又由于社会的忽视与个体的掩视而不易被发现,如果严重发展下去,就会发展成各种性心理障碍和疾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造成不良后果。下面就青春期几种常见的性心理卫生问题及如何调适举例说明。
(一)性认知的偏差与性冲动的困扰。据调查,不少青少年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视它为下流、肮脏、见不得人,难以启齿、无所适从,以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自责、苦恼和困惑并产生厌恶与恐惧心理等等。其实性冲动是男女青年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是在性激素的作用和外界有关刺激下产生的,并不是不纯洁、不道德或可耻的行为。产生上述不正确的看法的青年如不及时醒悟会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对性的冲动要靠性道德来约束自己,采取可行的方法调适。如,当产生性冲动时用内心压抑的方法予以排解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适度的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反映。然而严重的压抑感则有害身心健康。另外还可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能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或方式来取代性欲,如用绘画、音乐、体育活动、从事劳动,或男女友谊交往等,使性能量得以转移、性情感得以平衡。这种方法即是升华。
(二)性焦虑。一般认为,青年男女性心理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性适应不良等都可能引起性焦虑。这种性焦虑主要是指对自己形体的焦虑,对自己性角色的焦虑以及对自己性功能的焦虑。
一个人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到青春期往往会出现对自己形体的不安。男青年都希望自己长得魁梧高大,女青年都希望自己生长得苗条漂亮。如果有的男青年觉得自己矮小、瘦弱,就感到自卑;而有的女青年觉得自己过胖,长相平平,也会感到苦恼。有的男青年对生殖器的发育状况,女青年对乳房的大小都十分敏感,并为此心事重重。还有的男女青年甚至对自己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等烦恼不安。
此外,也有的青年为自己的心理行为是否与性角色相吻合而忧虑。有的男青年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汉的气质;一些女青年觉得自己不够温柔、不够细心。于是有些青年便产生了“过度补偿”的念头,比如有的男青年为了使自己更象个男子汉,故作深沉,或表现出大胆、粗鲁行为,甚至打架与冒险等等。
以上几种性焦虑对青春期男女青年的性心理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常常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以及整个精神状态。调适的方法是,一般通过性教育和性咨询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接受自己的现实,不要怨天尤人,要扬长避短,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疑惑,应及时寻找心理医生咨询与帮助,不可独自敏感多疑,自寻烦恼。
月经对于青春期性的女性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来说,少女在月经期间,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盆腔充血、激素分泌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有些女性可能有轻微的下腹及腰骶部沉坠感、腰酸、轻度腹泻或便秘等;有的还有易疲劳、烦躁、情绪不稳、头晕、乳房肿胀等感觉。但一般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有些女性有痛经反应。痛经在生理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功能性痛经,另一种是器质性痛经。这后一类可能是患有盆腔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移位所引起等。
痛经的原因还有的是心理因素。一般来说,女性月经期间,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如爱发脾气、容易冲动、忧郁和心烦意乱等。上述情绪与内分泌活动有密切关系。当情绪干扰了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机制的平衡时,就会出现痛经反应。特别是初来月经的少女,由于无知和情绪上不能自控,可能会经常出现“经前紧张症”,再加上生殖系统尚未成熟而带来的胀痛和不适感,于是形成一种消极心理定势,认为来月经就是疼痛的,所以当月经来时,真好像疼痛明显地加剧了。
对于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应当及早求助医生,对于偏重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痛经,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一是学习经期卫生知识,了解自己经期规律和特征,打消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二是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月经期可有意回避一些矛盾,以减少刺激,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能控制自己,或是去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或从事一些令人高兴的活动;三是注意多吃些豆类、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不仅可缓解痛经,对身体也有好处;四是必要时可使用些药物,如“痛经栓剂”等。
五、促进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
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是促进男女青年性心理卫生的重要途径,由于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心身统一体对外作用的,所以对性的适应也是整个人格的适应。青年一代性适应、性心理的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关系到广大青年性心理的塑造和奠定健康的性心理的基础,而且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问题。
(一)加强性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性教育是一个禁区,经常出现“谈性色变”的局面。其实,“食色性也”,人的性欲是一种自然属性,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性教育不只是性的教育,而且是人的教育,文明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认为目前我们对性健康的宣传与教育,可能是标志着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最后一块封闭领地的开放”。
性教育对处于青春期的广大男女青年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性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一些性的知识,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一些性生理心理现象,对性欲冲动保持理智的态度,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调节自己,爱护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更好地防止在成长发育期间产生性生理疾病和性心理障碍。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恋爱婚姻和终生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社会的角度看,性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性道德,防止性罪错、建设性文明也有普遍意义。
在我国一般把青少年的性教育又称作青春期教育,教育的内容概括地讲大体有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具体包括德、智、体、美几个方面。
1.性德育教育。主要指培养青少年以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标准的处理关于自身性的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怎样结交异性朋友,怎样看待选择恋人,怎样搞好夫妻、家庭关系,预防性罪错问题等等。
2.性智育教育。主要指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性体育教育。就是使青少年懂得如何通过身体的健美锻炼获得健美的体型发育和性发育。
4.性美育教育。重点是让青少年了解如何塑造自己美的性别特征,其中应包括体型美、容貌美、肤色美、服装美、仪表以及气质、性格美等等。
(二)坚持异性间的文明交往。人是社会的人,要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异性交往。如果异性之间的交往不慎,也会带来不必要的苦恼与麻烦,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女青年,更是这样。一般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坚持自然、大方、文明的交往方式。从青春期男女青年自身来说,正值钟情怀春的初期,男女交往时应心地坦白、自然大方。当对某个异性产生好感时,要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战胜情感的冲动。男女交往时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把握情感的分寸,讲究仪表谈吐,做到文明礼貌,既要热情大方,又不可轻浮放荡;还要注意交往双方那种“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自作多情”和“互相猜忌”的事情发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文明行为和高尚风度的青年人。
(三)减少与消除有害刺激的影响。色情的书刊、影视、图画等,对青年性欲冲动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不良刺激,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容易诱使青少年走上性犯罪的歧途。所以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抵制各种不良影像书刊的诱惑,确保自己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四)培养强烈的事业心。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年华,在这期间,他(她)们不仅身体各器官的构造与功能迅速生长发育,渐趋成熟,而且可以通过精心培养、科学锻炼、良好影响和自我努力变得更加完美。许多有志男女青年都能抓紧这大好时光,抱着为祖国四化建设多做贡献的雄心壮志而奋力拼搏。这种强大的动力,对于疏导、调节处于青春期青年的性欲冲动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为了我国广大青年们的顺利成长,我们不要过分抑制对性的感情和表现,重要的是有智慧的加以引导,使其有利于人类的幸福和发展。让每个人都对性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每个有志青年
都成长成为高尚、欢乐、健康、幸福和大有作为的人。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四
摘要
:青春期子女的性格发展深受家长沟通方式的影响,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较重视言语沟通,而对于非言语沟通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非言语沟通方式的概念及重要性入手,着重论述在家庭教育中不当使用非言语沟通可能会对青春期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非言语沟通;家庭教育;子女性格
自古以来,家庭中的沟通都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相互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现有研究证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的性格有重要影响。近10年以来,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类家庭教育书籍大量出版,一些细分化的家庭教育课程在大中城市开设,大多数家长对言语沟通的关注较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几乎所有的家长对非言语沟通都缺乏认识,更谈不上重视。这不仅会影响言语沟通的效果,还可能对正处于关键发展期的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何推动家长了解非言语沟通,使他们足够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使用非言语沟通,这是摆在家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的非言语沟通:概念、类型及重要性
(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及类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信息、交流思想、说明观点、表达需求、阐明意愿、增进理解、融合情感、达成共识的过程。
①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而非言语沟通则是指人们利用语词以外的其他方式的沟通,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姿势、姿态及语调语速等是常见的非言语沟通方式。近10年来,结合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学者甚至提出应将沟通中双方散发的气味、出汗等都纳入非言语沟通的范畴②因为这些生物信息往往也传递出人们的焦虑、紧张或喜悦等心理内容。
(二)家庭教育中的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最为重视言语沟通,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最能表达个人意见和情感的方式。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脊椎动物的语言在沟通中只起到方向性或规定性的作用,交流中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非言语媒介传递,人们往往会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非语言沟通能真正地反映出说话者的准确思想和感情,在沟通中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的作用。③可见,非言语沟通对我们的影响力远大于语言。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一是他们喜欢夸张的身体语言,沟通时使用这种方法可加深他们的印象,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④;二是他们对于非言语沟通更加敏感,比童年期儿童更会分辨不同的非言语沟通中潜藏的信息。因此在家庭教
育中,家长更应该注重非言语的使用,学会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方式,向青少年传达信息。
二、不当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对青春期孩子性格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不当的非言语沟通会导致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一般年龄在35-45岁之间,他们往往事业有一定基础,是单位或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力量,整天忙碌于发展事业;同时他们的父母也步入年老多病,需要照顾的时期。另外,一些家庭还面临二胎生养的问题。工作需要努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需要照顾,这些大部分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无法有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因此难免有时会产生急躁的情绪,不自觉地对孩子表露出不耐烦或厌烦。而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天生有一种孺慕之情,这种情感大部分时候都表现为依赖和亲近,很多时候孩子会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来与父母交谈。但是,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些话题的交谈并无价值,对他们想要达到的沟通目标没有帮助,因而在沟通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面部表情僵硬,眼神游离(面部表情),两手抱在胸前(姿势),语调懒洋洋(语音语调)等,传递出对孩子的话并不在意、更不感兴趣的信息。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最为敏感,长期被家长这样对待,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谈话内容无法使父母感兴趣,会把过错归咎于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或者是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不好,所以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再也不愿与家长交流,关上了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大门,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会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产生自卑心理。
(二)不当的非言语沟通会导致青少年变得胆怯,沉默寡言中国家长大都采用严养政策,对于孩子犯错更是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理念。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家长有时为了给孩子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对孩子一顿打骂,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常年在棍棒下生长的孩子,大都做事优柔寡断,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害怕犯错而畏畏缩缩。有些家长虽然不采用体罚,但却对孩子语气严厉,表情凶恶。这种做法虽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但却会使孩子面对家长时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反对家长。青春期孩子处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在自我意识上会有快速的成长,而体罚和恶言相向都会使孩子畏惧表达自己,为了避免受家长打骂,他们往往会选择缄默。久而久之,他们在性格上也变得胆怯,沉默寡言。
(三)不当的非言语沟通会导致青少年失去自信和做事的兴趣中国家长总是认为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自大,所以鲜少对孩子表达肯定和赞许,更鲜于用摸摸头、竖大拇指等动作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可。
⑤不知,长期得不到肯定和认可,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丧失对挑战和优秀的兴趣。其实,只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对他/她竖起大拇指,或者鼓鼓掌,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家长并不需要说出“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接收到家长传递的信息,获得成就感。
三、家长如何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
由于以家长为对象的家庭教育培训长期缺位以及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对非言语沟通的认知不足,中国家长对于非言语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几乎一无所知。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非言语沟通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成为一个跨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必将推进全社会对非言语沟通的认识;而另一方面,80后家长群体感觉到了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视对家庭教育的学习,一些商业机构也开始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并在课程中设置了非言语沟通的内容……这两种情况必将推进中国家长对非言语沟通的认识、理解和实际应用。那么,具体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呢?首先,在孩子发言时,父母应及时调整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营造出真心倾听的氛围。孩子愿意主动倾诉,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而在孩子倾诉过程中,父母也要对孩子传达出自己在认真聆听的.信号,例如,在孩子开始倾诉时将身体正面朝向孩子,头部正对孩子,表明自己愿意关注孩子的说话;在孩子停顿时用点头的动作或期待的眼神来表明自己正在认真聆听;在孩子结束倾诉时,用鼓掌的方式肯定他愿意倾诉,并用平实的声调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非言语沟通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感到被接纳和认可,这是树立他们自信的第一步。其次,善于用非言语沟通表达认可,有意识地避开使用非言语沟通的“雷区”。非言语沟通一般是自发的、下意识的,但并非不可以调控,只要家长多注意关注自己的非言语沟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通过学习和练习调节、控制非言语沟通,让它们与语言配合,表达对孩子的赞美,它们就可在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学会用鼓励性的微笑与赞许的语言相配合,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有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要记得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握握他/她的手臂来传达支持的信息。同时,家长要避开语气严厉、冷脸相对等非言语沟通的“雷区”,尽量不要使孩子感觉到被否定或不被认可。最后,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在感到疲惫、情绪激动或焦虑紧张的情况下,家长会很难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因此,家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随时监控自己使用非言语沟通的过程。如果感到疲惫,就诚实地告诉孩子:“我现在感到有点累,但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我们可否晚一点沟通?”同时,家长要不断提高对自身情绪的监控能力,避免在情绪激动或焦虑紧张的状况下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总之,非言语沟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正确使用非言语沟通,不但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能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长为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平衡的情绪的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心理学必将对非言语沟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将能推动更多的家长认识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沟通形式。
注释:
①冯庚.沟通的概念及重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0(25):2814.
②孙庆民,傅绪荣.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6(4):372-377.
③孙庆民,傅绪荣.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6(4):372-377.
④蒋贵娥,马圆.沟通---通向子女内心的桥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1):88-90.
⑤周恩建.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J].教育艺术,2005(9):11.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五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和表现
1、特点
由于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不成熟,他们在对待学习和其他事物的同时思维局限,其主要特点为:被动、模仿、不稳定。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大多表现:逃避、对是非好坏不容易识别、意志不坚定等等
2、表现
以90后学生为例,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表现主要在于下面几个方面:
(1)课堂长精力不集中
(2)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遇见问题思想极端
(3)个性张扬、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
(4)智力不正常,成绩明显下滑
(5)偏爱金钱注重名利
(6)爱面子、攀比心理很重,等等。不论是任何一个不健康心理因素对青春期学生健康正常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多数比较自卑,面浅,对于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左思又虑,甚至走上极端导致青少年犯罪。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分析
学生的素质、能力如何发展与其自身因素、环境等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1、身体因素
主要表现在先天遗传和后期的营养方面:学生的身高、体型等都受基因控制,身体矮小的学生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表现自卑、脱离群体就进而导致心理不健康;后期的营养因素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十分重要,反之营养不良就极易导致学生精神不振、思维分散,不集中进而导致心理不健康。
2、环境因素
1.家庭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极少关心、过分要求孩子“分数”高,给他们极大的压力甚至因为自身生活部检点让影响孩子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特殊环境,同学之家的关系以及教师的人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教师过分严格、处理问题不公平等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发展。
三、学生心理不健康教育方法
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对症下药,不同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老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应该先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再进行教育,总体来说有如下几种方法:
1.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以及学科渗透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他们的喜好,于此同时再传授健康的心态和对事物多方面分析的正确认识,指导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新型家长会
(1)以家长和学生分析讨论为主、老师牵线的座谈式,可以是家长和老师对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对话,或是家长围成一个个小组,就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相互交流各自的教子真经。(2)针对学校生活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家长参加的主题班会式,可以是家长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做游戏,共同感悟沟通和信任的重要。(3)组织家长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清楚了解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
3.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现在的学生缺乏“艰苦性”,就学习来讲,不付出是绝对没有收获的。所以他们更有探索的需要,体验新生活以及责任承担的需要。例如:带领学生参加新某冰激凌店宣传派单活动,给孩子们任务,面对社会群众让他们想办法宣传冰激凌店的优势,成功者即可获得冰激凌店一个特点的冰激凌,活动结束后布置学生写下生活实践的心得体会。通过实践让他们对生活正确认识,由生活联系到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定时组织,比如还可以带领学生做好人好事、做家务、下农村做农事等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验他人的欢乐和痛苦,以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激发自觉的意志行动。
4.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
(1)定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知识;
(2)根据学生不同问题设计心理健康教案,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5.理解和尊重学生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成就他们的满足感,让他们感受自身的价值,告别懦弱自卑的心理。有了充足的自信心,他们对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充满力量和勇气。同时也教导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搭建交际平台。
6.常夸奖,给予孩子们自信
如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众多长辈们的过分呵护和夸赞中长大的,处处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即使别人比自己强也要挑毛病,这样很不利于人际交往。在课堂上要多夸奖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增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动力。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去赞美周围的人和事。
7.及时开导,帮学生打开心结
当学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时,容易情绪失控而做出违反学校规定、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犯法等。如今的青少年家庭中多数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稍有不满就不乐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们都爱“告状”,事特别多,其实他们向老师说的事儿都是些小事,因为年纪小不懂事,争强好胜,一旦受一点点委屈,他们就会很不高兴,最后向老师“告状”。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对他们的情况作详细的调查,再适时的开导、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再牵针引线的帮他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导他们不论遇见什么问题都要进行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考虑,真心真意和他人相处。同时教他们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暂时避开让自己不开心的人、事和环境,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书报或找亲近的人倾诉等,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事,如果不开心就做出违背规定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后果非常严重的。
四、结语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是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下正常发展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或变态的表现,而且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行为上都保持最佳状态,在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然而一旦出现不健康表现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教育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六
摘要:青春期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对男女两性青春期心理进行了内涵的阐述,并对如何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教育健康教育
21世纪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而青少年作为素质教育对象群体之一便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群体。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青少年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所形成的认知、习惯、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对青少年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而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有4个标志,即: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青春期心理特征
因为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青少年在思想上往往难以承受,所以伴随许多心理上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第一、性意识骤然增长由于生理上出现性发育加速,使得青少年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
第二、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第三、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第四、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优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
第五、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不知疲。
第六、人际交往欲望强烈一方面强烈希望结交志趣相同,年龄相仿,能够相互理解、分亨生活感受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尽量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对自己所属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性,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要保持生活圈的平衡与协调。
三、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焦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甚至自杀、犯罪等问题。如不及时正确教育、引导、疏理,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表现
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相同性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2、活跃性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3、社交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4、乐观性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反应性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6、现实性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结合本校学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不仅青少年自身需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家长也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青少年需要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经常与同伴沟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虚心向别人学习,擅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2、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各种压力与烦恼长时间在心中积聚而得不到释放和缓解的结果。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又会导致自闭、抑郁等更为严重的问题的出现。因此,为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要坚持预防为主。
3、家庭、学校与社会各层次的协调与配合。
家庭是青少年早期生活及教育打基础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结构、父母教育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青少年深刻的影响。此外,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活动安排要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与正确的心理辅导。社会上要增加经过专门训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与家长、学校里的教师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全方面配合,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4、提倡健康的活动和训练。
从社会角度来看,除了成立一些提供心理辅导机构以外,还应该大力推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活动与训练,让青少年通过参加活动和训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意识,同时也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机构。
应继续完善有关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相关机构的检查作用。
总之,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及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的阶段,心灵上的滋补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课题。为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社会需要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进行施教,调整其错误的思维方式,引导青少年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实现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70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张瑜;如何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教育(行政);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