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1-03-09 01:36: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现代建筑论文 篇一:现代建筑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

现代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风格,不仅注重功能性,更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在建筑设计中,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现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体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在设计之初,建筑师会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点,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使用效果。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它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博物馆周围的环境,使得卢浮宫在艺术性的同时也能提供良好的展览空间和游览体验。

其次,现代建筑注重创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体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现代建筑采用了许多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玻璃幕墙、钢结构等,使得建筑的外观更加现代化,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例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它采用了铁骨架和铜质外表,不仅具有艺术性的雕塑形象,还能承受恶劣的海洋环境,实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

再次,现代建筑注重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体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舒适感,创造出具有人性化的空间。例如,日本东京的银座大厦,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购物需求和休闲体验,不仅提供了宽敞明亮的购物空间,还设置了休息区和娱乐设施,使得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的体验。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通过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使得建筑设计更加注重环境融合、创新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以及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不仅使得现代建筑更具有观赏价值,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的使用效果和人们的体验感。现代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现代建筑论文 篇二: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与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的有限性,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适应性,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舒适和安全的需求。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与发展,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现代建筑注重能源的节约和利用。在设计之初,建筑师会考虑到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浪费。例如,德国柏林的太阳能中心,它利用太阳能发电,实现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其次,现代建筑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师会考虑到建筑的水资源利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绿色建筑,它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和灌溉系统,将雨水用于植物的灌溉和建筑的冷却,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再次,现代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建筑师会优先选择环保和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例如,荷兰鹿特丹的可持续建筑,它采用了可再生的木材和可回收的材料,减少了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建筑的碳排放量。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通过可持续性设计和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适应性为目标。可持续性设计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提高建筑的使用效果和人们的舒适感。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筑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建筑论文 篇三

关于现代建筑论文

  摘要:文章提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的问题: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如果需要,又如何表达?文章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性认识,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需要跳出具体的形象,跳出习用的词语,要作"抽象的思辨和精神的凝炼",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契合的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做到"不是","就是".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学者们就提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概念“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张“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害》)。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在建筑领域本国传统与西方的结合也是关于“体”和“用”的探讨过程。从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不解的探索。从二十年代吕彦直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张搏的北京友谊宾馆到90年代庞大的北京西客站,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从传统的中国建筑特征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的结合(南京中山陵),到是西洋形式(后来的现代主义形式)配以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结点(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京西客站),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是 “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被动的渐变历程。“体”和“用”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筑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度繁荣的建筑局面。在体”和“用”的演变过程里,中国建筑师对西方建筑形式经历的是从拒绝、然后接受到初步同化的漫长过程。而这种基本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设计师眼中也仅仅是对毫无生命力的“符号”的因袭和模仿。现代的建筑师在经济的大潮下不但丢掉了我们引以自豪的传统建筑文化,又没能全面深入的了解西方建筑的思想精髓,中国的建筑理论也仅仅局限于“传统也创新”、“继承与发展”等在“东”、“西”固有形式中学习、借鉴,从根本上缺乏有思想深度的创造。

  2.传承与创新

  从较早思考如何和对待引进西方文化的学者提出的“本体西用”论,到当代学者所谓的“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即“西体中用”,这个思想的'渐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一直没有摆脱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对先进文化、思想的抗变、渐进的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无疑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诸候并起,诸子百家,学说林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先秦繁荣的、多元化思想被一把又一把的大火烧成了灰烬。从秦汉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历史就规定了中国思想的线性发展方向。中国封建社会单一的社会体制重学轻商的社会风气,“学而优则仕”使当官成文人的唯一目标。而孔孟的儒家思想是衡量“学优”与否的唯一标准。

  然而从原来上积极向上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从汉代确立“独尊”到唐代韩愈“道统说”,宋代程朱理学的不断发展到明清的“八服文”“文字狱”的兴起,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愈演愈烈,中国文人在这种禁锢中也形成了线性发展,因袭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生活方式一贯的主要特点就是恪守传统和反对改革,他们建筑史最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M·Sulliran《中国艺术的遗产》)。中国建筑理论家提出的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这一命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这种“借古咏会”的抗变思想的反映。从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批建筑到现在的新一代建筑师在对待这一命题的立场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早期以古典形式为主到现代建筑形式借用古典符号装饰,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演变历程中,一直存在着有关“中体西用”还有“西体中用”的争论。主导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这种“抗变”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以批判重构为主导的滚动发展建筑思想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活跃于近期建筑界的所谓海归派“新生代”的建筑,同样缺乏创新的思想和个性的理论,看似“前卫”的作品也仅仅是在西方现代建筑基础上改进,在建筑思想上缺乏原创性,这种根本精神上的缺失是这些作品一直难以立足世界的关键所在。

  通过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建筑呈观出的是一种反叛的、逆潮流而动作思想。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现代主义的反叛,它的理论体系直接影响和延生了反建筑、反审美、反功能的解构主义。许多中国建筑师标榜的时髦的后观代建筑,其实只是对西方后现代建筑表皮的摸仿,他们从根本是不具备后现代精神的。那些简单的以为在现代样式的房屋上加上传统的符号,或牵强附会利用传统的语句解释抽象的符号并谓之以“象征”的建筑,其根本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读

  工业革命带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之间距离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现代主义是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主义本身就是远离传统的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建筑使建筑的民族风格折不被削弱……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繁延,二十世纪的建筑是国际化的建筑,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在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从不同的方面解释机器时代到信息时代建筑的变迁和发展,现代的世界建筑是以多元共生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以西萨、迈耶为代表的建筑师坚定不移的发展着现代主义建筑,而以埃森曼,盖里为代表解构主义建筑师,他们批判的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而是对几千年来人们对建筑的审美和功能的理解上存在的固有观念的解构,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的落后不是因为缺少了现代主义这一环节,从根本上说是缺少对现代思潮产生原因的深度剖析。

  从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剖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是渐进的、保守的。对西方建筑的态度也仅仅停留在一个“借”的思想高度,没有能深刻的剖析西方建筑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以及以后出现的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思潮,和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背景,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表现为过分的追求新奇的外型和从建筑的外型特征上 区别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而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道路走的是完全照搬,然后有选择的保留,最后完全本土化的发展道路。他们在“完全照搬”的过程中已经很深入的理解了西方建筑语言,因此日本建筑中所表现出的对本土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要比我们深刻的多。

  中国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建筑师个性的发挥,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我们不是需要历史的重复,而是需要有足够的胆识、有打破一切的反叛精神,远见卓识的理论创造去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开辟一条新的建筑发展之路。

现代建筑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