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浅谈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结构的损坏和安全隐患。本文将从成因和控制措施两方面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
1. 内应力不平衡: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内应力不平衡,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或收缩,如果温度变化过大或变化速度过快,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3. 施工质量问题:如果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等工艺环节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气泡等缺陷,进而引发裂缝。
4. 结构设计问题:若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梁柱配筋不足、布置不当等,就会导致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应力,从而引发裂缝。
二、控制措施
1. 控制混凝土的收缩:通过添加缩孔剂或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等措施,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从而降低裂缝的产生。
2. 控制温度变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遮阳、遮风、加湿等措施,以降低温度的变化速度,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3.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等工艺环节,确保混凝土的致密性和均匀性,减少缺陷的产生。
4. 合理设计结构:在结构设计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梁柱的配筋,并考虑到混凝土的伸缩性,以减少应力集中,降低裂缝的产生。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篇二:浅谈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结构的损坏和安全隐患。本文将从成因和控制措施两方面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
1. 内应力不平衡: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内应力不平衡,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或收缩,如果温度变化过大或变化速度过快,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3. 施工质量问题:如果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等工艺环节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气泡等缺陷,进而引发裂缝。
4. 结构设计问题:若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梁柱配筋不足、布置不当等,就会导致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应力,从而引发裂缝。
二、控制措施
1. 控制混凝土的收缩:通过添加缩孔剂或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等措施,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从而降低裂缝的产生。
2. 控制温度变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遮阳、遮风、加湿等措施,以降低温度的变化速度,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3.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等工艺环节,确保混凝土的致密性和均匀性,减少缺陷的产生。
4. 合理设计结构:在结构设计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梁柱的配筋,并考虑到混凝土的伸缩性,以减少应力集中,降低裂缝的产生。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通过合理的施工和设计,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浅谈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措施 篇三
浅谈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措施
论文关键词:泵送 混凝土 裂缝 防治
论文摘要:泵送混凝土因本身的工艺特点及施工工艺等因素造成裂缝普遍存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和耐久性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现根据工程应用实践及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要求,对泵送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0 引言
泵送混凝土指用混凝土泵沿管道输送和浇筑混凝土拌合物。是随着现代施工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始于1979年上海宝山钢铁厂工程,它的广泛使用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效,占用场地小,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集中搅拌混凝土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施工质量和提高文明施工程度,而且也能减少收缩、防止开裂、提高抗渗性、改善耐久性。
1 温度裂缝的成因及控制
1.1 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水泥水化是一个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间产生一定的水化热。每克水泥放出502J的热量,如果以水泥用量300~550kg/m3来计算,每1m3混凝土将放出15500~27500KJ的热量,且大部分水泥水化热在3d内释放出来。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快,使混凝土内外截面产生温度梯度,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内外温度差别更大,内部混凝土热胀变形产生压力,外部混凝土冷缩变形产生拉力,由于此时混凝土拉抗强度较低,当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便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的特点是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3~5d,初期出现的裂缝很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继续扩大,甚至达到贯穿的.情况。
1.2 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其形成的温度应力与其结构尺寸相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减少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此外,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因此,为更好的控制水化热所造成的温度升高、减少温度应力,可以根据工程结构实际承受荷载的情况,对工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复核与验算,并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可用56d或90d抗压强度代替28d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强度。由于过去土木建筑物层数不多、跨度不大,且多为现场搅拌,施工工期短,混凝土标准试验龄期定为28d,但对于具有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的高层建筑,大多数的施工期限很长,少则1~2年,多则4~5年,28d不可能向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向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加设计荷载,因此将试验混凝土标准强度的龄期推迟到56d或90d天是合理的,正是基于这点,国内外许多专家均提出这样建议。如果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则可使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40~70kg左右,则混凝土温度相应降低4~7℃。另一方面,应当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对于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的控制,《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中明确规定:高温季节施工时,混凝土最高浇筑温度,不宜超过35℃.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①降低原料温度,每1m3混凝土中集料所占重量最大,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集料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了防止太阳直接照射,可以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棚,必要时可向集料喷淋雾状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冲洗集料;②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冰块冷却;③生产砼时避开当天高温时段;④对搅拌运输车罐体、泵送管道采取保温、冷却措施。
2 干缩裂缝的成因及控制
2.1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浇注后仍处于塑料性状态时,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而产生的裂缝。这类裂缝多在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长短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0mm,但薄板结构如果混凝土中掺加有含泥量大的粉砂则可能穿透。此类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注后3~4小时左右其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干燥天气条件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被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高水化热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强度几乎为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力而导致开裂,从混凝土中蒸发和被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干缩裂缝越易产生。而预拌混凝土
公司为了满足施工现场的可泵性、流动性,其出机混凝土坍落度和砂率较大,加之夏季高温中为降低坍落度损失,以及大体积混凝土中均掺缓凝剂,早期强度较低,所以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