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推荐6篇】

时间:2017-08-03 06:33: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 篇一:探讨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培训

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培训被认为是培养医学毕业生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探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培训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首先,临床实践培训对于医学毕业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实际的临床工作,毕业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培训还可以帮助毕业生了解医疗机构的运作方式和医患关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技巧。此外,临床实践还为毕业生提供了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医患关系质量。

然而,当前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培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临床实践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医学院校或地区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从而影响其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次,一些临床实践环境可能不够理想,缺乏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规范化的医疗流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能缺乏指导和反馈,导致其无法及时纠正错误和改进自己的技能。

为改善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各级医学教育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合作,共享临床实践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其次,医学院校应不断改进临床实践环境,提供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规范化的医疗流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医学院校应建立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评估,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临床技能。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培训对于医学毕业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临床实践培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改进。只有通过改进临床实践培训,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毕业生,为社会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 篇二:探索医学毕业生就业前景及挑战

随着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及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将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进行探索,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展望广阔。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医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医院、医疗机构、科研机构、药企等不同领域就业,且就业机会相对较多。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兴的医疗领域,如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等也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医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竞争压力较大。随着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次,医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可能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面临着医患关系、工作压力等方面的挑战。

为应对医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医学院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医学毕业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通过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以及提升自身能力,医学毕业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

  目的:评价问题式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20XX级本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郑州大学20XX级共计354名临床医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PBL教学和LBL教学,比较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班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综合能力LBL教学班学生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适用于本科临床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临床医学;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授课仍以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为主,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学生集体)灌输式教学;临床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学习兴趣不易提高。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种单向传输、死记硬背的被动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临床思维。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问题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是国际上较新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模式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临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针对性临床问题的探讨,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临床思维,由此解决医学生的单向传输的学习问题。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于2006年引入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问题式教学法。虽然PBL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益,但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生,尚未有但PBL教学法是否达到了之前的预期效果,我们仍没有客观的评判指标。因此,我们此次的研究旨在通过客观的调查来评价问题式PBL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效果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临床医学20XX级本科教学中的效果,以期为PBL教学法广泛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郑州大学20XX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全体学生共计记354名。以班级为单位分成2组,实验组32人接受问题式教学法(PBL组),对照组322人采用传统教学法(LBL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设计

  我校临床医学学制为5年。所有医学生接受全部临床专业课程。对照组根据我院课程的大纲要求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传统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主要以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为主,问题式教学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前由老师设计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堂上由老师引导进行讨论分析病例。

  1.2.2观察指标

  (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采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医学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包括临床医学5年制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

  (2)效果评价:自制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综合能力评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的提高程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每个条目包括显效、有效、一般、无效四个选项;前二者定义为“有效”;②是否考研。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方式。以上从客观和主观上分别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1.3统计方法根据观察指标数据类型的不同,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D表示且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基本情况:共调查PBL组32名,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90.63%;调查LBL组354人,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82.77%。

  2.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

  期末理论考核科目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考核成绩结果显示:与LBL组相比,PBL组学生在所有考核科目中具有较高的成绩,两组在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效果评价

  2.2.1考研率

  在考研率方面,PBL组为81.3%,LBL组为71.1%,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综合能力评估

  总体上,大多数PBL组的同学对PBL教学法较为满意并能很快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实验组同学认为PBL教学在搜集文献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有优势,而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差别不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存在劣势(表2)。

  3讨论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仍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将知识高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极大地节约了教育资源,这种教学法至今仍是其他教学法不可替代的。①但对于医学生,过于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其以后适应临床工作是不利的。②PBL教学,将医学生置于临床问题中,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论结合临床,灵活应用知识,有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③经过几年的探索,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已形成了一套以基于问题教学为主体,辅以理论知识串讲的PBL教学法,但PBL教学在国内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同学们普遍反映由于减少了老师串讲的环节,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存在欠缺,这一点仍需教师在今后课程和问题的设置上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尽量缩小同LBL教学法在构建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差距。通过对PBL组调查问卷、两组考试成绩、考研率的分析,PBL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其一定的优势,适合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推广。

  注释

  ①于述伟.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②Prince,K.J.A.H.,Eijs,P.W.L.J.V.,Boshuizen,etal.,Generalcompetenciesofproblem-basedlearning(PBL)andnon-PBLgraduates.MedicalEducation,2005.39(4):394-401.

  ③田金徽,刘爱萍,申希平等.PBL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39-43.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 篇四

  [摘要]

针对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转变教学模式,依托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教学,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及技术开展教学,广泛开展PBL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五个方面对超声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教学改革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医学影像专业的超声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页超声诊断学仅有不到100个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④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学生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⑤超声医学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笔者有责任在超声教学中有所思考。笔者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入手,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转变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均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1年进行实习。这种模式由于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时间跨度较大,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效果欠佳。同时,由于最后1年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将面临就业,有很多实习生因为就业准备及参加招聘或公招考试使实习的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把医学影像本科专业“4+1”教学模式改革为“3+1+1”教学模式,即前3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第4年所有学生均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教学,第5年实习。这种模式的亮点在于第4年把学生集中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直接接触临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加深学生对临床超声诊断工作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做好学生在第4年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笔者还专门配置了4台B超仪器,成立了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1名超声专业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

  2 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教学。近2年来,笔者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了整理保存,现已积累了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近5 000例,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第4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该患者的ID号从医院“军惠一号”电子病历系统中,查阅该患者的其他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指导学生“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体会“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现象,既达到了回访的效果,又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院还建立了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教师无需像以前准备大量的图片、患者病历资料等,就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 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如三维超声技术、超声造影技术、腔内超声技术、超高频超声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导管治疗技术、超声靶向药物治疗技术等[3],这也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充分利用我院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开展的新技术开展教学,如我院引进了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专门安排了一次实时三维/四维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三维/四维超声的技术原理、仪器的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并在临床诊断中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B超仪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学习观摩,学生较为直观地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再如笔者在超声造影技术的讲解中,利用一节课进行超声造影技术的课堂教学,讲解超声造影技术的原理、超级造影剂的使用、造影前需要准备的事项以及需要临床科室做哪些配合等,再利用时间组织学生分批进行现场观摩,让学生更为主管地了解超声造影技术。此外,笔者还积极邀请部分学生参与本科室关于超声造影剂制备的省级科研项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超声造影及造影技术的认识。

  4 积极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学生小组为载体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认识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消化系统超声诊断科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以急腹症送入院的一名中年男性,自述 4 h前吃火锅饮酒后,逐渐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腹胀,进行性加重,疼痛难以忍受,呕吐两次。患者回忆近年来有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但未正规就医。患者身高165 cm,体重70 kg等,接诊医生申请腹部超声检查。笔者要求学生设想自己是超声医师,首先进行1次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学习的问题,成员分工收集相关问题的资料。第2次讨论时,大家把收集的资料信息向小组反馈,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质疑等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讨论结束后,还要求由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书面材料(通常为文字材料和PPT幻灯),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在急腹症中的运用,胆系急腹症和胰腺炎的病因、病理改变、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超声检查方法和检查内容,典型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的知识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教师也参照学生的问题不断完善PBL教学中的问题,形成良性反馈循环。

  5 积极开展超声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关临床科室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不足,在超声诊断实习中,应该注意弥补这一缺陷,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我院从2008年开始,在影像专业学生超声实习教学时,设计了“三周满负荷实习教学”新模式[4],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模块,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实施案例式随访教学,强化超声与临床知识整合,提升学生横向思维能力,挖掘纵向知识深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安排3周时间,培养学生“三周满负荷学习”的习惯,即正常上班、见习急诊,下班后的学生在科室自学、复习相结合,3周内持续工作,以达到所学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满负荷。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对右下腹急腹症患者,笔者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阴道出血、停经、疼痛特征等临床表现,结合尿、血化验检查,再根据超声征象,分析诊断是否为宫外孕、阑尾炎、输尿管结石等病变,并结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13-15.

  [3]尹立雪.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5):4-8,49.

  [4]宋晓琴,吴少平,刘亚斌,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三周满负荷综合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9-101.

  [5]查晓霞,常山.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2):152-154.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 篇五

  【摘要】

医学检验对临床医学诊断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医学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不断暴露在含有各类病毒以及微生物的尿液、粪便、血液等环境中,职业风险日益增大。本文分析了引起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因素,并提出加强安全管理、有效消毒、规范标准化操作等预防措施,以期引起有关部门与相关检验人员的关注,保障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关键词】

医学检验人员;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1.前言

  医学检验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其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后盾,然而检验人员的健康问题却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各大医院检验科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关注检验人员的健康,进一步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能力,加强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是各大医院应的首要任务。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时间经验,对本院检验科检验人员自我感染情况以及防护情况做如下探讨。

  2.引起医学检验人员自身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要了解引起检验人员自身感染的相关因素,必须要了解检验人员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人员对职业暴露方面的处理、对消毒技术及灭菌技术的应用情况、对医院感染概念的了解情况、对标准预防内涵掌握的情况等。检验人员感染的因素具体可以归纳为:

  (1)职业暴露。在检验科室中,或是被各类钝器割伤,这些均是最为常见的职业损伤,多是由于在采血过程中或是接触生物因子时发生。职业暴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检验科室内的基础设施以及装置不齐全,或是安放管理不当,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高。

  (2)接触传染。检验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医疗环境,通常较多物体的表面极易受到污染,例如检验报告单,由于各类送检标本在来回检验的途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污染,而这些受到污染的检验单又反复经过不同检验人员的手里,检验人员若在完成各种后不仔细做好消毒工作,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感染。

  (3)环境污染。检验室里各种送检标本以及医疗用品在检验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差,存在戴手套用手机等现象;各类废弃物造成的危害,例如,血液污染体、废弃的一次性检验用品、血液标本等,这些废弃物含有许多病毒、微生物以及有毒成分,若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检验室的环境受到污染,也极易造成检验人员自身感染。

  (4)粘膜受损。检验室是病患的体液、血液以及分泌物的集中地,是复杂的传染源。若检验人员在皮肤破损的情况下,在无隔离措施下接触患者的这些体液、血液等,极易造成自身感染。

  (5)相关的预防感染制度不完善,督查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医院内部若未能建立健全预防医院感染制度,会直接导致医院难以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展开预防工作。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直接造成检验人员预防意识低。

  3.预防医学检验人员自身感染的措施分析

  3.1验收检验室的规章制度:检验室内的每一种送检标本均应假定其含传染性物质,因而在采集、接受以及检验标本的每一个环节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自身与室内环境受到污染。在操作时,应戴好手套、口罩等,在检验过程中,若出现被细菌污染到其它工作容器,则应立即进行消毒工作,一般可应用二溴海因消毒剂消毒,时间为30分钟即可,将容器侵入有效氯中亦可,时间较长,约为3小时。消毒完成后,还应再进一步清洗干净,最后烘干。整个检验室应时刻保持清洁,各类检验器材均应放置妥当。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每日结束工作后,工作台必须及清洁干净,有助于预防交叉感染。

  3.2规范各项操作的程序:检验室内德各类医疗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放置,在经过消毒后,卫生清洁人员方可取走。需特别强调的是对损伤性废弃物的及时处理,以避免致病因子发生外泄,造成污染外部环境。检验人员还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检验室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卫生防护制度。例如,在检验室内禁止吃东西、吸烟以及接听电话;进入检验室必须戴好口罩以及手套等,以防止皮肤受到各种液体的飞溅。若受到意外污染时,必须立即进行消毒,将液体冲洗掉。

  3.3注重手部的清洁:医院感染病原体多是通过手部的传播。因此,在检验室内,最基本的规定是,检验人员必须戴好医用乳胶手套,其虽不能避免针刺类的机械损伤,但其可尽量避免皮肤和血液、体液等的接触。再有,乳胶手套可在遭受针刺意外时,其到封闭和阻挡作用,减轻手部受到的伤害,进而降低了感染。临床上,规定医护人员在洗手方面,应用普通肥皂与清水混擦20s以上,可有效减少手部的细菌。通常,搓洗20s,即可使手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下降79%,洗1分钟则降低88%。搓洗20。便可使铜绿假单胞菌下降82%,搓洗2分钟,便可去除98%。

  3.4重视消毒工作:检验室内废弃物及各种化验单的消毒要求较高。一般微生物类的检验类用品要进行高压灭菌,废弃液体则应放进密闭容器内。剩余的其它污染物品则应用消毒液浸泡2h,浸泡后才可送往医疗废物收集车内,做无害化处理。而化验单则应进行紫外线照射,半个小时后即可发放使用。此外,由于检验室属Ⅲ类环境空气消毒,按照我国卫生部《消毒法》的要求,空气中的细菌总数≤500cfu/ m3,检验室内的物品表面的细菌总数≤10 cfu/cm2,对检验室进行日常的紫外线消毒时间应控制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内。完成消毒后,要打开门窗,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臭氧浓度,减少对人的危害。

  4.结束语

  总之, 医学检验人员极易受到各种自我感染的危害,要切实做好防护工作。防护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检验人员自我感染多是缺乏防护意识,操作技术不够规范、对各类针刺损伤不重视等。因而,检验室应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检验室内的消毒管理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璧岑.医学检验人员个人防护及医用废弃物消毒管理 [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08).

  [2] 胡颖,石华.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06).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 篇六

  [摘要]

目的:调查温州医科大学6届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情况,全面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订教学培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校预防医学专业2006届、2008届和2011-2014届毕业生,通过发送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面对面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占6届毕业生总数的64.4%。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为“很好和较好”的占66.0%,认为“一般”的占31.6%,认为“不好”的占2.4%;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进度安排和执行情况、教学建设和基本条件方面,评价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分别为54.9%、50.8%和60.4%。大多数学生建议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增加专业课程的学时和技能训练。结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培养计划;毕业生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核心,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诉求[1]。学生评价不仅是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2]。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质量及其今后的发展。因此,为了解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情况,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进一步修订教学培养计划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2006届、2008届和2011-2014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会方式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参照美国学生评教的评价指标[3]设计本次调查问卷,问题形式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对所设课程的评价、教师和学生互动评价、对整体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学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等。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调查资料经检查核对后,用EpiData3.0软件双份录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共回收有效问卷255份,占6届毕业生总数的64.4%(255/396)。其中2006、2008届共56人,2011-2014届为199人。

  2.2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情况

  学生对教学质量整体评价情况见表1。有66.0%的学生对专业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为“很好和较好”,有34.0%的学生认为“一般和不好”。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评价为“很好和较好”占54.9%,但有12.3%的同学认为不好。对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建设和教学条件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50.8%和60.4%。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敬业精神评价最好,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占96.9%。

  2.3教学培养计划调整前后的评价情况

  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教学培养计划大调整,目的是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主要调整的方式是减少课程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门数等。为了比较教学培养计划调整前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我们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2)。由表2可知,教学培养计划调整后,学生对专业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由42.8%提高到了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学生对教学进度安排和课程进度执行情况评价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也有提高。但是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建设和基本条件方面调整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教学培养计划仍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对其他教学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学生除了对教材的质量和内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方面调整前后没有差别外,其他指标在教学培养计划调整前后存在明显差别。教学培养方案调整后,教师的课堂教学、师生交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运用方面学生认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明显提升。这些评价结果表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和培养效果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4学生希望减少或增加的课程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占70.0%)学生建议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如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时数,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沟通交流、公文写作、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在公共卫生实际工作中的组织管理、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在回答“你认为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须加强?”的问题时,有81.0%的学生回答需要增加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统计软件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增加“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实践操作学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总体较好。特别是2006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后,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了明显提升,表明了调整后的教学培养计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了学生普遍好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学生认为“一般和不好”的比例仍占40.0%以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虽然近年来在省实验室建设经费资助下,在省重点建设专业、省和市重点学科支持下,教学软硬件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从2008年开始预防医学专业招生数由原来的60人增加到了93人,实验室空间增加不足,所以大多数学生建议增加专业课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动手操作机会。另外,学生建议增加沟通交流、公文写作、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与唐红梅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这也充分反映了新时期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者的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已进入以健康为中心的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更加关注。21世纪国际上对公共卫生达成的共识是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维的,必须以生态健康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公共卫生问题[5]。

  因此,这就要求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交流沟通、行为科学、政策与法律、全球卫生、社会人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培养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符合社会促进健康需要、适应未来公共卫生安全和发展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引进、在职师资培养方面都给与了大力支持,使得预防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明显成效。截至2014年年底,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博士比例达到了52.9%,其中海归博士占66.7%。随着专业授课教师队伍的壮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效果、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对我校6届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发现,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总体评价比较好,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将根据学生评价的结果和建议,邀请知名高校的专家、用人单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教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培养方案,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另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授课教师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保证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卫东,吴萧言.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的终极诉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8-10.

  [2]王轶,陈敏.美国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点和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5-140.

  [4]唐红梅,王晓蕾,谢庆文,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调整需求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