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的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8-08-05 08:38: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的论文 篇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它们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本文将从文化表象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园林的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和思想。同时,园林的建筑风格也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重檐歇山顶、斗拱、雕梁画栋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其次,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和装饰物也是文化表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池塘、廊桥、亭台等,都是古代文人雅士们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这些景观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悟性,更体现了他们对诗词、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追求。

再次,园林中的文化表象还表现在园林的命名和题刻上。古代园林的命名往往寓意深远,与文化和历史相关。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都以政治、文化、历史等为主题,通过园林的命名,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园林中的题刻也是文化表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题刻往往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作品,融合了诗词、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成为文化表象的载体,主要得益于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能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发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其次,园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共享文化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园林中进行文化活动,如诗词会、书法展等,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象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通过对园林的布局、建筑风格、景观元素、命名和题刻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同时,园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感悟文化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中国古典园林,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享受。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的论文 篇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本文将从文化表象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文化表象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多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形式美和内涵的相互融合。同时,园林的布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比如,园林常以中轴线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思想。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其次,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和装饰物也是文化表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景观元素和装饰物来再现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比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池塘、亭台、廊桥等,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这些景观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悟性,更体现了他们对诗词、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追求。

再次,园林中的文化表象还体现在园林的命名和题刻上。古代园林的命名往往寓意深远,与文化和历史相关。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都以政治、文化、历史等为主题,通过园林的命名,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园林中的题刻也是文化表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题刻往往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作品,融合了诗词、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成为文化表象的载体,主要得益于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能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发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其次,园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共享文化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园林中进行文化活动,如诗词会、书法展等,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文化表象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通过对园林的建筑风格、景观元素、命名和题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同时,园林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感悟文化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中国古典园林,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享受。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的论文 篇三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的论文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儒、道思想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园林设计。儒学是园林的思想根源,道家文化则是园林建立审美态度的根源。儒家、道家在相辅相成的同时,塑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人文背景;儒道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而造园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满足人们这一理想心理,在人造园林这一人工环境中造出“宛自天成”之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或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将人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基本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背景

  (一)儒的根基,道的表象

  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雏形:“囿”、“苑”、“台”等。此时的园林只是中央集权的统治者,用作物质享受的场所。至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儒学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以儒学为基础而形成的,由文人组成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坚力量,并表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信念,他们将儒家思想注入园林,形成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典范的性质。南北朝之后,儒家思想受到冷落,不得志的文人阶层由此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此之后士大夫阶层对个人的个性发展更为重视,这种思想观念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基调。在历史之中,我国的哲学观点,经过长期此消彼长的斗争,儒家与道家成为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哲学主流,并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抱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异于荒诞无稽的幻想,所以归隐几乎是多数文人的选择。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这种避世隐居只是表面现象,而内心一直渴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从园林的题名中我们就可窥其一斑,如“拙政园”、“退思园”、“网师园”等。退思园之名

出自《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林的拥有者以古代圣人自比,借题寓意,寓情于物,以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社会感情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还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乃是深植于儒学之中,儒家思想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园林所表现出的“出世”、“隐逸”等道家思想,以及构景手法只是它的表面特征。

  (二)园林意境与隐逸文化

  东汉中后期开始的归隐之后在魏晋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这也是园林在此时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园林这一充满自然气息的居住场所是士大夫归隐的基本条件,园林艺术的成熟与士大夫隐逸之风气的盛行是互为表里的。就园林与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间的关系来说,居住环境就是士大夫文化艺术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同时这一切文化艺术的核心都是对士大夫独立的人格、精神、情趣的追求,所有这些追求的具体形式无不要在与山水的'共鸣中发现和强化自身存在的意义。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儒”的精神

  (一)象征意蕴

  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人”三者关系,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建立,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心境完全融于自然之中,“天人合一”也就成为古典园景观中一条基本原则。在“天人合一”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中,模拟创造着自然之美。

  另一方面,园林的主题思想也深受儒家“比德自然”的影响,把审美对象作为品德美、精神美、人格美的象征。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以物质享受为追求,更为重视事物的意义与内涵,而非纯粹的外向表现形式。以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象征人的精神力量,以此来隐喻人的思想情操,将人的精神升华到新的高度,重视物的意义,以此之作为园林深层精神的表现形式。如梅、兰、竹、菊等植物的种植,除了美化环境,作为景观的植物配置外,也体现了文人以植物自比的高洁情操。

  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植物配置,一直以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认为它刚正不阿,高洁坚贞,意寓虚心待人的谦谦君子。如袁枚为扬州个园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霜孕一身花。”从这副楹联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着作者对君子品格的景仰和追求。从竹的人格化来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而文人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感悟物与我、彼与已、自然与人的统一。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表象

  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使得人们对园林的认识从物质享受提高到了精神领域。在园林设计上表现为重视精神上的虚实相涵,如布局多迂回错落,使人的精神漫游于真实与虚幻的空间之中。

  虽然孔子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之说,但只是以自然界的事物暗喻社会生活,因此在表象上,儒学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最为深刻:在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如万寿山、太液池、天坛等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园林建筑多为对称,儒学的规范、礼制就此渗透其间,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而就园林自身而言,空间秩序虽然严格,但它的布局仍是自由的,这种空间的布局方式就是由渗透其中的文化意蕴而确定的。

  三、中国古典园林中“道”的诗意

  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的。无论儒家、道家在园林设计上,都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想。如果说儒家以“人为”即“有为”求得“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道家就是以“无为”求得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道家思想以“无为”这一哲学,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一种深刻的文化背景。如果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是“天”“合”于“人”,主张人定胜天,那么道家的“天人合一”,则是“人”“合”于“天”,是人的精神意趣融于自然之中的意趣,退让于人事,返朴于自然,使精神达于自然的无限,将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之中,达到与大自然之美景“共乐”的境界。

  (一)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中国的美学思考一直受到这种基本哲学的影响: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人类社会归于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同时,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世界与自然界给予应有的尊重。在道家思想中,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是在于体现这种无为而无不为之道。中国古典园林所崇尚、追求的自然美就是园林中以小见大、方寸间见山林,超载世俗享受自然之美。

  “艺术的境界,即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种深境就是虚实结合,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问题,“虚中有实者,或于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园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别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这便是老庄之道,这种“虚”比“实”更真实,并且是一切“实”的本源。

  四、结语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儒、道思想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园林设计。儒道两派在思想上的交织,首先表现在儒道互补:儒家提倡入世,具有进取精神;道家崇尚出世,消极避退。两者看似互相对立,实则相互补充。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与道家的“人的自然化”,它们在对自然的态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历史上文人奉行儒家之道,但在审美之中却吸收了道家思想。

  儒学是文人的思想根源,道家则是文人建立审美态度的根源。儒家、道家在相辅相成的同时,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结构心理、艺术理想,创造了丰富的中国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沙莲香.文化积淀与民族性格改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3]汪洋,徐萱春.中国山水园林的自然观[M].浙江:浙江林学院学报.

  [4]吴肇钊.巧夺天工—— 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的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