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2-05-01 02:18: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从中探寻其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开始社会化生活以来,中国先民就积极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道、礼制,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和无为而治的理念,佛家思想中的慈悲与解脱等等。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中断。从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大学》到明清时期的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字和教育体系的传承,始终对中国人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也通过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方式得以传承。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文化活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承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建设、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等目标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密切相关。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的分析和传承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孝道、友善、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也对中国人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更加追求西方文化,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地区的衰退。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传统文化,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面临着困境。此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物质化倾向也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为了应对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最后,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既面临着影响,也面临着挑战。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和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怎样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她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点。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精华 现代观念 继承与发展

  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也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意识方面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和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而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自从先秦诸子开启了中华民族智慧之门,往后各个时代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大思想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对传统进行了开拓和创新。由此可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姿,其成就和影响,举世罕见。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整体性。只有在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吐故纳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又曾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意识形态方面,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并激励我们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性和辩证性、过程性和渐进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统一性和差异性、规范性和操作性、道德中心化倾向和封闭保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具体特点上则表现为:生命强盛不衰;追求稳定实际;重视整体协同;重于道轻于器;追求和谐,崇尚和美;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精华,它们包括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也存在着许多糟粕或不合时宜的成分,比较突出的糟粕,可以说是奴性文化,它表现为在上级面前,下级往往没有了尊严;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没有了发言权。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既具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从这一特点出发。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做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十分珍惜、爱护,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小生产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来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因此,对传统文化不能毫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必须进行认真的清理。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既要广收博采、熔铸万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这是一个十分有针对性的警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竞争日趋激烈。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旗帜鲜明地反

对和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吐故纳新,就能使民族文化之树常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人,都不可缺乏信念,不可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真善美似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今天,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越来越重要了。一切走极端的态度都无法全面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冷过热都不行,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寻找一条真正适合我们传统文化前进的路。这条路仅靠几个人在那里呼吁和呐喊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一大批人来思考和探索。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传统的东西,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继承才是健康的传承,才是科学的继承,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与科学完美地相结

  合,才能结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符合自然规律的硕果。这才是一种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这样,中国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在世界文化之林永盛不衰。

  参考文献:

  朱汉民.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张应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武汉出版社, 2007.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