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15-05-07 06:24: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从而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文将结合一个实际的实验教案设计,来探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反思。

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主题: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与运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并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点的定位和运算。

实验步骤:

1.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形式,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解释横轴和纵轴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坐标系的作用。

2. 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发一张空白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纸,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点的坐标,在图纸上进行定位,并在定位好的点上标注出对应的坐标。

3.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定位规律,并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加深理解。

4.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点的运算,如求两点之间的距离、求中点等。

实验反思:

通过这个实验教案的设计,我发现实验教学确实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实验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逐渐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合作,互相讨论和帮助,共同完成了坐标定位的任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验中,有一些学生在进行点的定位时出现了困难,他们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不够清晰,导致定位的结果出现了一些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时更加清晰地解释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并通过更多的实例演练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总结起来,通过这个实验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我发现实验教学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运用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从而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文将结合一个实际的实验教案设计,来探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反思。

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主题: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学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

实验步骤:

1.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形式,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并解释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平面图形的纸板模型,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边长和高度,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并在纸板模型上进行标注。

3.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4.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如计算复合图形的面积。

实验反思:

通过这个实验教案的设计,我发现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实验中,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逐渐掌握了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公式进行面积计算。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合作,互相讨论和帮助,共同完成了面积计算的任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验中,有一些学生在计算面积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主要是在计算复合图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复合图形的分解和合并方法。

总结起来,通过这个实验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我发现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运用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三

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反思

芒市五岔路中学 鲁红庆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

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

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

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

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2 22 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②y=2x+

4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 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已知方程3x+2y=10,(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2,0时,所对应的y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 3.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 1、2、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 5、6。

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四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

学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

县木井乡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正比例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 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 教学过程

1.《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21000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3)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

(1)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

(2)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x(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

(1)y=200x(2)l=2∏r(3)m=7.8v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 【例题讲解】

例1 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y=0.5xy=x y=3x

解: 【略】 【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练习

(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 x=3 时 y=6。求 k的值

(2)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

四 小结

五 课外作业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柯城初中数学组备课简案模板(试行稿)

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教学内容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技能和方法等)、数学思考目标(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问题解决目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等)、情感态度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特点,养成学习习惯等),可以参考教参和新课标。

注意:书写目标时应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书写,浙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多是知识技能类的,备课时请予以完善。重点:

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知识技能方面的重点,可以参考教参。注意:教学的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所以教参是主要依据。难点:

这一部分主要写较难达成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的内容,可以参考教参和本班学生学情。注意:教学的难点由内容和学情共同决定,所以不应一味照搬教参难点。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

这一部分可以是新课的引例或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还可以是前一课的复习等内容。

注意:不同基础的班可以有区别,基础弱的班问题情境可以简单些、直接些,基础好的班可以融入更多的数学实际应用性问题。二、课本导学

采用“阅读+思考 问题+归纳”的形式进行。每个例题的学习分为:阅读、思考、练习、归纳四个部分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新课知识内容的自主阅读和学习,每一节课都要确保留给学生一部分阅读和思考时间,切忌一讲到底。

1.“阅读+思考”环节主要针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尽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如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提升等。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基础选择恰当的阅读

内容,比如一段引例、一个定理、一个题的解答等等。

2.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用思考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归纳知识。基础弱的班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3.“问题+归纳”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理清自主学习中困难的问题,归纳解题步骤、学习的思想方法、积累学习经验等。

注意:教材中的例题的题目可以不抄写,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例题主要重在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写出学生难理解、易混淆、易出错、易遗漏等注意点。归纳必要的步骤。揭示例题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4.“练习”部分,例题和练习的选择以教材的例、习题为主,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调整呈现顺序,教材中的习题的题目可以不抄写,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配套习题主要写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情况。

注意:课本上的练习一般要求在课内完成“课内练习”、“做一做”、“作业题a组”三个部分的内容。三、盘点收获

盘点本课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问题解决方法等。

注意:基础好的班通常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础弱的班可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四、学习检测

基础好的班级尽量安排简短的3-5分钟当堂检测。检测的习题可以来源于课本作业题等,可以在课堂最后进行。五、作业布置 注意:根据学情,完成作业本及书本作业。对书本习题的使用,尽量遵循:课内完成a组题,课外及复习过程中完成b、c组习题,确保课本习题的完全使用。六、课后反思

这一部分主要记录课后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某些教学策略的特别效果、教学重点完成的情况、难点突破的效果、学生课后作业反映的问题等。

详见附件1、2、3: 教学设计案例

附件15.1 一元一次方程

柯城教研室 刘芳 2012.06.29

1 进一步认识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2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3 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与方法。【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贯穿整章,因此“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尝试检验法”求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习准备】

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1)3?(?2)?1;(2)x?3?1;(3)3x?5;(4)2x?y?4;(5)x?3?1;(6)3x?1?4. 2.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课本导学】

思考一 阅读并解答课本第114页“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思考: 1.列方程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原价为50元的衣服,按8折销售,售价是多少元?原价若为x元呢?(2)你能举例说明你对“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物体承受的压力就增加

(3)张明投进x个,那么“小杰投进的球的个数”可以怎样表示?“3人一共投进 的球数”怎样表示?

你是怎么理解“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这句话的?

思考二 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请思考:

1.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方程进行观察呢?说说你的想法。

2.具有“合作学习”中所列方程一样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说说这 个名称中“元”和“次”的含义吗? [练习]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1.

『归纳』 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抓住哪几个关键特点?

思考三 阅读课本第114页倒数3行至第115页正文结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1)如果一个数是方程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一个数是方程350?应该是多少?

(3)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3m?2?1?m的解,你会怎么做? 2.对方程 2x?12

?14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14 3 1

x?500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 10 2x?12

?14进行尝试求解时,你认为x必须是整数吗? 3

x可以取21吗?20呢?x可以取10或者比10 还小的值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2.

『归纳』1.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有哪些?

2.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你觉得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盘点收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1是等式(b)x?1是方程(c)方程是等式(d)等式是方程

2.下列式子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a)5x? 1

(b)a?b?8(c)12?5?7(d)5x?8?2x?9 3

3.设某数为x,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求该数的方程:

(1)某数加上1,再乘以2,得6.(2)某数与7的和的2倍等于10.(3)某数的5倍比某数小3.4.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己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设还需租用x辆,则可列出方程44x+64=328.(1)写出一个方程,使它的解是2.【作业布置】略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总是在“预设”与“生成”间交融进行,如何根据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又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应变,这既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反刍本课,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反思与改进:

1.忽略课堂“火花”——错失追问良机

在交流对方程的共同特征探讨的环节,有一个同学直接说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名称.【片断实录】

师: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所归纳的特点.生8:这些等式都含有未知数的,用x或y来表示.师(板书):嗯,都含有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呢,有的地方是x,有的地方是y.还有呢? 生8:还有黑板上的所有等式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师(惊喜):嗯,你都知道了所有的等式都是我们今天接下来要具体研究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我们看,刚才这位同学归纳了:都含有未知数.那么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

不难看出,笔者在这里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课堂即时生成资源,用一句“嗯,……,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轻轻带过,仍然拉着学生回到了预设的轨道——“……,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当时直接问她“那么请你讲讲什

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五

篇1:初中数学优秀教学

设计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学校: 年级: 九年级,学科 :数学。

篇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 县木井乡中学篇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 章福枝)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2.从行程方面: < >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 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 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50的解. <,>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 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 x≤ 75,又如何表示呢? 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 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 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②x≥ y + 2 = 0④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 的和是非负数

③ 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初中数学实验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