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胶州秧歌剧目看民间舞蹈 篇一
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更在内容上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观赏胶州秧歌剧目,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舞蹈动作,更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
胶州秧歌舞蹈的形式多样,包括了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这些舞蹈动作灵活多变,既有柔美的舞姿,又有激烈的舞动,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例如,《海洋之舞》是胶州秧歌中的一部经典剧目,通过舞蹈动作的流畅和优美展现了大海的壮丽和奔放,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而在《春之舞》中,舞者们通过轻盈的舞姿和灵动的动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欢乐的氛围。这些舞蹈动作不仅富有艺术性,更表达了民间文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胶州秧歌剧目中的舞蹈内容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舞剧中的故事情节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牡丹亭》是一部以明代杂剧为基础改编的舞剧,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美丽而悲凉的爱情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无奈。而在《红楼梦》中,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和情感的表达,将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舞剧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观众对历史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胶州秧歌剧目所展现的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赏这些剧目,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到民间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舞蹈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赞誉。胶州秧歌剧目的成功展示了中国民间舞蹈的魅力和独特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化。
从胶州秧歌剧目看民间舞蹈 篇二
胶州秧歌剧目是中国民间舞蹈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观赏这些剧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民间舞蹈的魅力和特点。胶州秧歌剧目中的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胶州秧歌剧目中的舞蹈形式多样,包括了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这些舞蹈动作灵活多变,既有优美的舞姿,又有激烈的舞动,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和艺术表达,将舞蹈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结合,创造出了让观众难以忘怀的舞蹈形象。例如,在《红玫瑰》中,舞者们通过流畅而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舞蹈技巧,展现了红玫瑰的娇艳和美丽,让观众感受到了鲜花的芬芳和生命的力量。而在《中国娃娃》中,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娃娃的形象和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胶州秧歌剧目中的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舞剧中的故事情节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白蛇传》中,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和情感的表达,将这个中国民间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牺牲。而在《马头琴》中,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草原的壮丽和独特。
胶州秧歌剧目的成功展示了中国民间舞蹈的魅力和独特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化。通过观赏这些剧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到民间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舞蹈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赞誉。胶州秧歌剧目的成功展示了中国民间舞蹈的魅力和独特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化。
从胶州秧歌剧目看民间舞蹈 篇三
从胶州秧歌剧目看民间舞蹈
笔者通过总结《水中草》、《红珊瑚》等具有胶州秧歌舞蹈动作元素的剧目,发现其共同点:都
恰当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表达剧情,并由此获得启示:如果将民族民间舞元素结合生活细节,就能创编出具有具体情节和形象的舞蹈。而这就要求创编者和表演者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学习,才具备将两者融合的能力。这是今后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一大突破。这是个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新知、模仿——创造的完整学习过程,即预知过程,认知过程,已知过程、用知过程。一、预知过程:提前储备知识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一过程
(一)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之前,首先要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发源地的文化背景,如传统节日、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地理地域、气候特点、宗教信仰、服饰特点等相关知识。以胶州秧歌为例,胶州秧歌是流传在山东南胶县一带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是歌、舞、戏结合的秧歌小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称之为“扭断腰”、“三道弯”、“地秧歌”,民间会在喜庆的节日里起舞表演或供大众娱乐。胶州秧歌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角色,即:翠花、扇女、小嫚,她们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的动作,将三者融为一体时就形成舒展大方、热情灵巧、明快泼辣的舞姿。胶州秧歌还具有“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律动特点和节奏,便于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二)学习该民族民间舞蹈之前,还可用现有剧目或组合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即类似舞蹈赏析课),从中寻找舞蹈的基本律动特征、步伐及手位。现以《水中草》为例,整个舞蹈几乎三分之二的表演过程都运用了胶州秧歌优美的“三道弯”体态,还有“正丁字拧步”、“推扇”、“盘扇”、“提拧步”、“倒丁字碾步”、“遮羞横拉扇”等动作短句……对《水中草》的赏析过程可促进学习者对该舞种的基本动作和特征进行归纳,有利于快速掌握舞蹈动作要领。
二、认知过程:系统掌握舞蹈风格特征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二过程
这一过程多在课堂上展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通过老师口传身授的教学法,系统地把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位、步伐、体态、律动、风格特点和传统组合传授给学生。学生以模仿动作和理论新知为主,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我们就用胶州秧歌作为例子,老师会讲授以下几个训练组合:正丁字拧步组合、绕扇拨扇组合、提拧步组合、倒丁字碾步撇扇组合、碾探步组合、嫚扭步平转扇组合、推扇盘扇组合、小嫚走场训练(滚步、丁字三步、8字绕扇)、扭子组合等,在基本囊括所有基本手位和步伐,并贯穿“三道弯”基本体态和“拧、碾、抻、韧”四个律动特点……教师在讲解和示范时要表达准确和动作形态都要标准,能一步到位找出学生不正确动作的原因并纠正。
三、已知过程: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是“已知--新知--已知”学习的循环过程,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三过程
学生采用镜子观照学习法、反刍消化学习法、以情带形学习法、诘难发问学习法等方法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即已知过程。笔者认为学生应该积极发现问题并反馈给老师,更好地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四、用知过程: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的过程,是学以致用、模仿--创造的学习过程,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四过程
用知过程一般采用创作、欣赏和教学等形式。
创作是运用者将大量储备的舞蹈元素和动作语汇,灵活运用到舞蹈创编中。舞蹈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题材,生活中能发掘很多舞蹈素材。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两棵树》就取材于两棵普通的树,结合傣族舞蹈风格特点及动作元素表达两个相爱的恋人幽会的情景。因此,笔者主张在舞蹈创编时,尽可能将舞蹈元素和生活素材紧密结合,并对位地贯穿整个作品。
笔者由此总结出一套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思路:预知、认知、已知和用知过程,它们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缺一不可,互相关联。只有以上四个环节步步到位,就能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