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实用6篇)

时间:2016-02-07 03:14: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篇一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特点。本文将探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首先,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这些阶段描述了人类在认知能力上的逐渐增长和发展。通过研究这些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培养方法。

其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等。观察是最直接的方法,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实验则是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特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问卷调查则是通过收集儿童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些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最后,发展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从而设计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其次,它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发展心理学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学科。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发展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篇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篇四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入运用,是保障和支持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事业顺畅有序组织开展,以及顺利获取最佳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围绕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发展心理学作为国际心理学理论研究体系中重要分支,是用于研究分析人类个体的基础性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事业的实践发展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最近几年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历史进程的深入推进,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低龄幼儿早期教育干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智力水平和思想品德观念发展,青少年群体的违法犯罪问题研究等领域均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分析,独立人类个体在针对现实客观世界展开的认识和分析活动,通常应当具体划分为两种形态,也就是综合性分析形态和个别化分析形态,在现有的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理论的论述和考量视野之下,综合性分析形态和个别化分析形态之间本身具备着较为稳定且充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和互相依存关系。在人类基础性思想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前在背景之下,不管是引入运用哪一种具体化形态展开基础性科学分析实践工作,均能在具体开展的分析实践工作过程中,实现对被研究对象要素的系统化和细节化分析拆解,并在这一具体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保障和支持边缘性学科形态,以及交叉性学科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官方性政策指导文件的制定发布,以及广泛性引入实施,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逐步获取了充分证实和彰显。在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基础性心理教育知识要素引入呈现,能够有效纠正现有在校学生群体,以及学科任课教师基础性观念认知体系中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保障和支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德育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基础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充分关注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发展特征、基础性心理发展规律、基础性知识观念接受能力,以及基础性心理体验需求前提背景之下,借由将现代教育学理论和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展开充分结合的历史背景之下,有效改善和优化了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支持和助力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背景之下,为全社会共同进步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支持条件。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在我国全面素质教育事业的具体化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应当针对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中目前存在的基础性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全面有效的调查分析和教育督导。而切实培养形成指向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优质而且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充分解决和规避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基础性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优质而健全的基础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建构,是培养和输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前提条件,切实将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引入呈现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实践过程之中,对于改善和优化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素质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实践影响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美育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组织开展基础性美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借由针对对象学生群体展开适当程度的情感要素督导教育,保障和支持我国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在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部分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基于规范性学理分析的切入阐发视角,针对现代美育教育事业发展实践过程中的美育心理学理论和基本教育实践方法,展开了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分析,切实形成和输出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成果。在现阶段具体组织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美育教育工作者借由对“美”的形象化引入呈现,能够充分激发和净化我国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情感感知,保障和支持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體的基础性人格建构不断健全和优化。

  (四)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心理领域的具体运用

  在我国现有的校园教育事业实践发展体系之中,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是现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手段,对于保障和实现现代基础教育事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定目标,具备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意义。想要切实将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引入运用到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过程之中,应当优先实现对基础性教学心理规律的全面充分研究分析,在充分诱导和激发现有的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背景之下,支持学生在具体参与特定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稳定且充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切实改善优化实际获取到综合性学习效果。

  针对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本文择取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篇五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对于此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了解“人”的第一步,是进入专业心理学分析的重要过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的心理历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个体是否受到成熟、家庭事件、应激等生活经历而发生心理变化,了解每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身心变化特点。根据普遍性的个体的阶段特点,再学会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在不同年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对自己会造成什么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可以提前去做准备,避免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不可弥补的身心伤害。

  包头医学院的心理学专业选用的是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共90学时,学期为第二学期,笔者基于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理念,因为学生们要选修一部分医学课程,所以他们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在他们了解了人的生理结构,再来学习个体的心理变化,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容易理解,这也是本学校学习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再结合一些案例和视频让学生们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统一起来,学会把具体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个案分析中。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如下内容。

  一、多媒体教学

  (一)提高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这种方式更适合学生,在传统的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偏低,上课单纯听教师讲,容易分心,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方式现在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给学生带来一些直观的图片,生动的画片,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带来乐趣,而且据调查显示在看书和看视频容易记忆程度中,看视频记忆比别人讲述要更容易记忆,所以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充分的发挥这样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二)丰富学生知识背景

  发展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讲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章节时,因为大部分学生们都没有和幼儿相处的经验,不能更好地体会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在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们不容易和实际的儿童联系起来。例如讲到“依恋”关系,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但学生们不明白为什么不同儿童对侍父母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的很亲密,有的很疏远,所以在儿童这一章节就出现理论和生活脱节的现象。那么在课上,在学生们不能明白儿童的心理变化的知识点,笔者会找到相关心理知识的多媒体视频,通过视频形象的表演,再进行讲解,能更直观的表达书本上的意思,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心理名词或者心理理论。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视频加上老师讲解的框架,是很容易学懂的,而且这样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会让学生感觉很轻松,因为书本不太容易被记忆,但是视频和框架是容易记忆的,而且视频中不仅仅包括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还会衍生生活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背景,扩展了社会经验。

  二、启发式教学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讲授相关理论流派,因为学生在大一上半学期开设心理学史,已经对心理学流派的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所以在课上,笔者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一部常见的心理学流派,分组进行,每名学生选择一个知识点,互相不重复,这样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同时,学生按照课堂讲授的模式准备10分钟左右的内容,为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老师进行总体点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自己讲课,才能去充分准备,才能去透彻的研究知识的重点,只有熟悉知识的内容才能讲出来。有的学生还会在讲课时使用多媒体,准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再次牢固记住知识点,这个方法是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老师不作过多干预,只在学生讲完之后,进行总结和补充。有的学生有讲解的过程中,边讲边发现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打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

  (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是比较内向的,只是低头学习看书,不发言,在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老师的启发性了,若是老师积极去关注这些学生,慢慢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找到他们的感兴趣的地方,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即使内向的学生也会开口回答问题的。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内向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不畏缩,不害怕,这些学生有时候就是害怕说错会被人笑话,但是如果有老师的鼓励那么应该会改变其想法,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启发这些学生,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让他们重拾自信心。

  三、讨论法

  (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上课时我们会采取一些分组讨论的方式,在讲解到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或者他们有体会的心理感受,甚至是一些难点,采取先讨论后讲解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就希望学生们都畅所欲言,把问题、疑惑都表达出来,不同观点的辩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有很多答案,主动去分析答案,明辩原由,这种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等一系列能力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更好地专业学习提供保障。

  (二)教学相长模式

  这个方法可以充分的体验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人无完人,老师也是对某些领域有研究,并不会涉及到所有知识,老师也有出错、不懂的地方;虽然学生知识水平不及老师,也没有老师丰富的阅历,但是教学反哺可以让学生在某些方面影响老师,学生对电子产品的熟练运用可以帮助老师在多媒体动画的制作中更加生动,从学生身上,老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年轻一代的心理状态。在对大一学生讲授发展心理学时有这样的体会,每一届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体验都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年代、接触社会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这也促使笔者思考,社会环境对不同年代个体的影响,在授课时把年代的因素考虑进去进行心理分析。所以这个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利用课堂时间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既节省的时间,又对课程有了新的收获,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教学中应当结合这些方法的优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注意力以及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促进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不能充分认识发展的过程及各阶段的心理,属于灌输式教育,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只是在大环境下进行讲解,也没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以需要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中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喜欢学习,上面述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在某些方面避免灌输式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学生只是为了在期末考取好成绩而死记硬背。

  在进行新课改以来,所有的老师都是在课件上以及备课方面下功夫,其实更多的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个体的差异来更改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门课程和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产生钻研的兴趣。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篇六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但随着生长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活动范围慢慢一点点的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和他们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成为儿童接触外面世界的主要方面。所以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所以,探究同伴关系就对小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儿童同伴关系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探究。

  一、前言

  一般来说儿童的成长路线有两条:一种是亲子关系,就是和父母之间的相处状态,另一种是同伴关系,就是和同年龄的小朋友间的相处状态。孩子刚出生那会,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空间,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但随着生长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活动范围慢慢一点点的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和他们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成为儿童接触外面世界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孩子的父母亲都出去工作,孩子就开始大多数时间都是与自己的小伙伴相处。

  同伴关系并不等同于亲子关系。这两者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所以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探究同伴关系就对小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研究基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同样的年龄段一起互相协作的活动,或者主要是指对个人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人际关系。个体的发育涵概了个体整个的生命过程,也就是从受精卵开始发展最后到个体死亡的过程。大部分研究人员指出,个体的早期发展对个体整个的生命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科学家沙利文已经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初期、青春后期。经过这六个阶段,个人才可以成长成真正的成年人。而在个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儿童来说,人际关系有很特殊作用。因此,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

  儿童同伴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开始出现,这使得同伴关系的研究显的更为重要并已成为多学科之间的一个热门话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的研究.从我国对孩子的同伴交往研究的现状,我们主要集中讨论孩子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关键因素。

  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生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对儿童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培训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们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爱和尊重可以从由同伴关系中获得。第二是同伴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可以给孩子提高一定的信息和参考;第三,同伴关系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同伴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发展。而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个性的发展。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从不稳定逐渐趋于稳定。在儿童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小班到中班的交流水平和大班的孩子的交流水平几乎是一样的。根据研究发现:3-6岁的儿童是同性交流比异性交流多,在3~4岁组,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小,在4-5岁组男生和同性交流是异性交流的几乎两倍,但女孩没有明显差异。男孩的交往对象非常广泛的。儿童5-6岁组和之前两组相比,是相反的现象,女生与同性交流是与异性交流的两倍。而男孩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女生的沟通水平比男孩高。女孩的合作型游戏比男生多,男生则比女孩要做出较多的消极反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拒绝。

  影响同伴关系因素有很多,但大致可以包括孩子的性格,社交技巧和策略,空间距离(例如,家庭地址的距离远近),外形,情感特征,沟通方式,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心理氛围,家长的沟通),情境因素等这些都有可能到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关系。

  (二)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就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步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到四十年代,研究人员检查了婴儿的互动,社会参与和群体动力。探讨了社会发展对同伴关系的作用。

  这是一种伙伴关系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在对等关系中,让孩子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孩子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但是,为了平等关系的建立,可能会导致谈判或协商的出现。这种平等和互惠的概念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意识到,通过与同龄人的合作,可以产生积极的互动因素。

  “友谊”是对等的社会支持关系,是孩子们可以共同获益的一件事。帕顿从孩子的社会互动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五类:游戏的观众,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一般的游戏,合作游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研究人员停止了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研究者主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智力。然而,在1970《儿童心理手册》的发表是一个转折点,它提醒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缺乏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研究数据。

  三、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

  (一)儿童同伴社交类型的特征

  孩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被拒绝的孩子

  1.受欢迎儿童通常有会比较干净卫生、行为比较活跃、友好的、有较少的消极行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喜欢交往,能够和别人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可以正确评估自己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同伴的陪伴为他们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2.被忽视的孩子觉得很寂寞,他们往往身体虚弱,积极行为较少和更少的消极行为;性格内向,安静,不太高兴,胆小,不是很善于交际和与别人沟通、缺乏主动性,经常独自一人,在没有玩的同伴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和沮丧。

  3.被拒绝的孩子会存在一些消极行为,冲动,会经常发脾气,不友好,但是能力较强,比较聪明,会玩,性格很外向,太活泼;喜欢沟通并且愿意和其他同伴积极交流,但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虽然在一起玩的朋友不多但是自己并不在乎。

  (二)儿童同伴交往类型性别分布以及行为性格特征

  在受欢迎的儿童中,女孩比男孩多。一般的女孩看起来文静,爱干净,比较注意自己的外表,行为更听话,更遵守规则;男孩们的体力更好,但不注重外观,行为更淘气,不遵守规则。研究表明人们会在孩子的生活中开始对男女生有不同的要求,给他们不同的性别角色认同。例如女孩是干净的,不冲动,乖。男孩是勇敢的、有责任感的。甚至允许鼓励进行激烈的活动。不同的环境、教育要求形成了男孩与女孩们不同的性格、行为特征,从而形成各自的特点。

  四、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一种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性游戏发展不能取代一个成人的作用,它是有利于健康发展的文化和个性的孩子的认知和社会价值和社交能力。其意义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同伴关系可以满足爱和尊重的需要;第二,儿童的情感支持也主要来自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儿童的能力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是有利于自我概念与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行为学习起到了催化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都有重要作用:(1)有利于儿童形成平等的概念;(2)帮助培养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3)有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4)有利于孩子精神训练的统一;(5)有益于孩子的自我教育。

  儿童时期在人的整个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同伴关系在儿童的整个发展中就显的尤其重要。同伴关系不仅会对儿童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对儿童自身的性格形成也会有影响。所以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就变的极为有意义。老师或家长可以把儿童的同伴关系看成是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窗口。要预防孩子形成不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