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

时间:2019-06-06 03:32: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一

标题:力的概念与力的合成分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给出力的定义;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方法;

3. 能够解决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与力的定义;

2.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方法;

3. 相关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

1.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方法;

2. 相关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人正用力推动一辆停靠在路边的汽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要用力才能推动汽车?

2.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出力的概念。

Step 2 力的概念与力的定义

1. 教师通过示意图,结合实际例子,向学生解释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给出力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定义,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Step 3 力的合成

1. 教师出示两个力的作用图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两个力的合成。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详细讲解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进行练习,解决相关的合成问题。

Step 4 力的分解

1. 教师出示一个力的作用图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详细讲解力的分解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进行练习,解决相关的分解问题。

Step 5 拓展应用

1.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该问题。

2. 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Step 6 实验探究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方法。

2.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总结实验结果。

Step 7 总结与评价

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与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方法。

2. 学生进行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二

标题:运动的描述和图像的绘制

教学目标:

1. 理解运动的概念,能够给出运动的定义;

2. 掌握运动的描述和图像的绘制的方法;

3. 能够解决与运动描述和图像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运动的概念与运动的定义;

2. 运动的描述和图像的绘制的方法;

3. 相关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

1. 运动的描述和图像的绘制的方法;

2. 相关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运动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

2.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出运动的概念。

Step 2 运动的概念与运动的定义

1. 教师通过示意图,结合实际例子,向学生解释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给出运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定义,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Step 3 运动的描述

1. 教师出示一个运动的物体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个运动。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详细讲解运动的描述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进行练习,描述相关的运动。

Step 4 图像的绘制

1. 教师出示一个运动的物体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这个运动的图像。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详细讲解图像的绘制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进行练习,绘制相关的运动图像。

Step 5 拓展应用

1.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运动描述和图像绘制的方法解决该问题。

2. 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Step 6 实验探究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运动物体的图像变化,并进行记录。

2.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Step 7 总结与评价

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运动的概念与运动的描述和图像的绘制的方法。

2. 学生进行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本节是第五节,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天体运动都已经讲过,从知识上讲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推导出卫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学生遇到卫星问题时总是感到困难和无从下手。究其根源是因为学生对地球、卫星的空间关系不清楚,学生无法从自己站立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体会巨大空间中发生的事情。因此,用各种视频、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空间的图景,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就有了依托。所以,本节课我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来模拟、展示,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设计理念

通过对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获得新知识。重视科学跟生活、跟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就在身边。体会生

活质量与物理学的依存关系,体会科学是迷人的、是改变世界的神奇之手。

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运行原理,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了解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途径与方法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不断进步。

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图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难点:

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按照圆周运动处理,卫星的环绕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 wen.c n 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六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4、受力分析的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

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

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