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17-02-06 01:49: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历史教案 篇一

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引言: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本节课将介绍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让学生了解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1. 什么是古代文明?

古代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制度的总称,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等。

2. 古代文明的特点有哪些?

a. 城市化: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兴起,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农业经济:农业是古代文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c. 社会分工:古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开始专业化劳动。

d. 写作和文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保存。

二、古代文明的代表

1. 意大利古罗马文明

a.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辉煌

b. 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c. 罗马建筑和文化的传承

2. 古希腊文明

a. 希腊城邦的兴起与民主制度的发展

b. 希腊哲学和科学的繁荣

c. 希腊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三、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1.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a. 古代文明的科技成果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b. 古代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有重要影响。

c. 古代文明的艺术和文化对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a. 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b. 古代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掌握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珍惜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为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教案 篇二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节课将介绍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不同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

1.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

a.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扩张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b.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a. 罗马帝国的崛起推动了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b. 罗马帝国的衰落导致了欧洲中世纪的动荡和混乱。

二、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

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人类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b.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工业革命的发生

a. 工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b. 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塑和国际秩序的改变。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二战的爆发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冷战的持续与结束

a. 冷战的持续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和紧张局势的加剧。

b.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了解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珍惜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积极探索与努力。

历史教案 篇三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

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

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三、玄奘西游

历史教案 篇四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本课的难点是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线索,这一课应进一步强化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在讲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的主题。3)讲授新课:

一、清朝巩固国家采取的措施: 1)康熙平定三藩叛乱;

2)对西藏管辖:顺治封五世**为“**喇嘛”,康熙封五世**为“**额尔德尼”,1727年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讲述“**、**和驻藏大臣”时,可让学生看图片“江总书记接见十一世**”,问学生:江总书记为什么要接见这位稚气未脱的**?**和**的封号由来如何?以图片展示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以探究的思维去掌握清朝对**、**的册封和驻藏大臣的设置等内容。向学生解释册封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事件有何意义,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国家的巩固。

3)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讲述“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应利用地图讲清回部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不作展开。讲解此目还可让学生回顾汉代、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讲大小和卓的叛乱,对叛乱过程不作补充。但对取胜的原因应略加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平定叛乱,也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4)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领导下于1771年回归祖国;

讲述“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教师可给学生放映电影《土尔扈特东归》片段。教师可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恰当补充东归途中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讲述清朝的疆域内容,要结合地图,用图示法按方位来展示清朝的疆域,使学生易于掌握。让学生了解省级行政区的划分,认识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让学生注意理藩院和元朝时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宣政院的区别。同时,使学生认识清朝五十多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缔造做出了贡献,基本奠定了

今天的民族格局,就像《爱我中华》的歌中所唱“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4)巩固小结:可指导一些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为主题,进行研究性课题探讨。可通过查找资料、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5)练习:

结合第18课的主题内容,进行本课的总结。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统一多民族巩固的措施,即:(1)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叛乱,(2)反抗外来侵略,(3)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这些内容,可通过图示法来理清线索。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6)作业:畅想考察:为了解西藏地区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你可作一次畅想的实地考察,选择三个考察地点,并写出经过的交通线路、考察活动内容。还可根据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写出携带的必要物品。

历史教案 篇五

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学案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战,学术氛围浓厚,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孔子和老子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诸子百家,奇花绽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以及影响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讲出孔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2)难点:“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主张,“百家争鸣”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表格制作等多法结合。

五、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享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西周末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间势力增强,纷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安。而社会上的动荡不可避免的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是如何让百家齐放的。现在同学们先把书翻到46页,浏览一下全文,大致了解一下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二)开始讲课

1.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板书)

春秋时期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完课标下面的卷轴里的内容,说说你们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生)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师)嗯,老师也这么觉得。这就说明啊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德。现在我们来看看最后提的两个问题,怎样评价孔子,以及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

你们看46页右边的这幅图,这幅图是孔子的画像,看他的手势是双手交合于胸,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体现了孔子的精神“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9月11日,享年72岁,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啊可是“人逢七十古来稀”,是很长寿的哦。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在古代呢,一般人是不会叫人家的姓的,而是叫字,比如三国里的曹操,别人都会叫他的字孟德,而表蔑视的时候才会叫姓,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哦。

刚才我们看标题知道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武力才是获取成功的捷径,所以孔子的想法是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重视的,也就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直到晚年才重回故土。

其次孔子还是个教育家,主要有四点基本主张:第一个是“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最主要的有子路、颜回等等。

(师)第二个是因材施教,相传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第三点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后有不懂的就要问,虚心求教并不是丢人的事情。

第四点是时常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就是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么,你们愉快么?

(生)不愉快。

(师)看来你们还得好好练练功夫啊,在这里老师要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觉得《论语》是孔子写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语集结起来的,《春秋》才是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而对于孔子思想的影响,老师给同学们念一遍,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师)大家觉得孔子厉不厉害吗?(生)厉害。(师)在春秋时期啊,还有一个人被孔子夸为“能上天入地一般的人物。”大家想不想了解他啊?(生)想。(师)他就是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传说,最可信的就是他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那么老子有哪些思想呢?其一,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其二,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小国寡民,也就是国家小,人口少,和邻国老死不相往来。如果当时的诸侯都信奉老子的黄老无为,也许就不会又春秋战国的争霸,不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孔子的入世呢,还是老子的出世啊?(生)有饭吃就老子,没饭吃就孔子。

(师)这想法倒实在,但是有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更让人觉得有价值。因为物质上的东西,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战国时期

前面我们讲了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而战国时候争战更加激烈,领导者想获得成功就必然需要人才,所以这个时候著书立说的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浮出水面。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看看里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大家可以看到里面出现一个标题“百家争鸣”,大家觉得这是什么意思?(生)一起争着说话。

(师)恩,差不多,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接下来,老师会重点讲其中的儒·墨·道·法·兵。大家先看看书的p48,然后帮助老师完成表格。墨家:战国初期,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如果现在的仕途任人为贤,我想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所以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贡献。儒家:孟子和荀子

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不要过分的索取自然资源,也就是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大家看p49的小字,荀子

“知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庄子

大家对庄子应该不陌生吧,庄周晓梦迷蝴蝶,他发展和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做任何事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批评孔子在鲁国想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劳而无功。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这里同学们要分清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只是一个小诸侯国,而秦朝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国家,以后考试谁写错了,老师可是要生气哦!

兵家:春秋晚期的孙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和金庸小说中的《武穆遗书》可是又异曲同工之处,这里老师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个东西,以后谁知道了可以告诉老师哦,老师虚心求教。

孙膑 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与战国争雄的形势相适应。

现在我们可以把书翻到46面,回顾书卷里的问题,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自己先回答,老师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既然有原因必然就有影响,那大家觉得影响是什么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后练习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历史教案 篇六

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两个阶段及其特征,五四运动取得的结果和意义。

2、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过程,掌握中共一大的内容并分析其缺陷。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是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文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之一的开端,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及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6、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教学重点

1、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难点

1、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合作探究法、交流答疑法、启发引导法、对比讨论法、情境再现法、设问法、讲述法、观察图片史料法、归纳小结等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图文卡片、远程资源图文资料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 生:1919年,上海

师: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和旗帜是/ 生:《青年杂志》的创办,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师:它的基本内容有?

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看来你们下去是认真复习过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够一直保持这个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

师: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840年到1949年,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分界点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革命。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来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板书】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师:《中国共青团团歌》中的“‘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同学们知道五四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要把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呢?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到的内容。

一、五四爱国运动

师: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从中找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看书。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生:在巴黎“和平会议”上帝国主义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并且无理由将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完整,但是却过于啰嗦,太长了也不便于同学们记忆。所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出来了吗? 生:(无人回答)

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因为帝国主义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和无理由将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都是在巴黎和会上发生的,而却都属于外交的一部分。【多媒体展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建表》图表

师:至于山东问题,在近代一直比较敏感。先是德国在1897年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势力范围,接着英国强租威海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登陆,侵占山东许多地方。接着,1914年9月,英国派军队1500人在青岛附近崂山登陆。10月底,英日联军发动对青岛的军的进攻,11月攻占青岛。德国驻胶州湾总督华德作为俘虏被押送到日本。这样,德国控制的胶州湾就转到了日本手里。【多媒体展示】《二十一条》的部分内容

师:日本急欲将武装侵略山东的事实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进一步扩大侵略,1915年初,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第一条内容就是要求北京政府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特权,并加以扩大。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以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成绩提出在山东驻军等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同学们,从上面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造成事实上的占领,并且通过袁世凯、段祺瑞两政府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也参加了对德作战,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多媒体展示】思考题(略)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上述情况,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请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

生:(讨论)

师:看来同学们都讨论好了,那我们就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性质,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中,经济依旧落后,政治上依旧是专制主义占上风。

师:还有吗?有没有同学要进行补充的???好,请a同学起来回答。生:北洋政府推行卖国政策,现实袁世凯答应了“二十一条”,后是段祺瑞对日本在山东驻军要求“欣然同意”。人民群众对政府极为不满。还有就是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培养了一批先进的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师: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对这个问题稍作解释。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他取得的推翻清朝统治的胜利,证明了列强及其代理人毕竟不能任意的支配中国的命运。这次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有就是日本侵占山东,独霸中国,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因此,当1919年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力转交给日本时,消息已传到国内,激发了各阶层人民的激烈愤怒。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半的开始了。

刚才我们谈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生:a: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国力还很衰弱。

b: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综合国力依然很弱。

c:北洋政府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

师:确实是这样,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没有大的进步,综合国力依然很弱。所以依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填屏幕上的空。【多媒体展示】

一、五四爱国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 ※爆发:(第一阶段)

时间: 年 月 日

中心:

口号: 主力: 领导者:、师:看完了吗? 生:看完了。师:那就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答案是?

生:时间是1919年5月4日,中心是北京,口号是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主力是学生,领导者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在这我要补充一点,【多媒体展示】“还我青岛”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到平幕上的图片,这图片上写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一句也是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那么这幅图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生: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师:对,这幅图反映了学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具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接下来我们看五四运动的发展和最终结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发展(第二阶段)

时间:1919年 月后

中心: 主力: 阶级()

结果: 释放 学生;罢免 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 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来回答。

生:先从北京开始,六月初转到上海

师: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是从1919年6月开始的,中心在上海。那么主力是?

生:工人

师:取得的成绩或者说结果是?

生: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中心:北京)(中心:上海)

(主力:学生)(主力:工人)【多媒体展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的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片中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的爱国压力,释放被捕学生。

师:它证明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多媒体展示】“五四”传单

师:请问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 生:a:忧国忧民 b:不屈不饶 c:乐于奉献 d:敢于斗争

e:团结、奋发、向上

?? 【播放】五四运动爆发视频片段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爱国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示威游行。)师:让我们回到92年前的5月4日,加入这个行列吧!”

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师:五四爱国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游行、罢课;其行为是忧国忧民;他们声张正义,不屈服于北洋军阀政府和列强势力,坚持斗争,不惧入狱,其行为是不屈不饶;他们勇当先锋,担当重任,敢于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势力斗争到底;其行为是敢于斗争;他们磊落光明,义愤填膺,反帝反封,救国救民,报效国家的伟大壮举是乐于奉献。

五四青年的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材料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生:五四运动师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使了人们的觉醒,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师:(拍手)很正确,但在这我还是要强调一点,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就是说,五四运动的性质包含在其历史意义之中,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正的明白了,那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生: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师:意义是?

生: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使了人们的觉醒,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意义时提到,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除了五四运动以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条件还有哪些?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它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先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中共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板书】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么,它成立的阶级条件应是什么?

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师:中共作为一个政党,他有自己的指导思想。那么请问,他成立的思想基础应是什么?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回答。

生: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师:中共成立由一个过程,请问他成立的组织条件和干部条件是怎样具备的?也就是问中共成立的前期准备有哪些?

生: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多媒体展示】阶级条件: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师:在上面三个条件都具备以后,共产党的成立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

2、中共一大

师:请同学们看有关中共一大的内容,找出相关信息。【学生看书】

二、中共一大

时间: 年 月

地点:上海,后改在 的一只游船上

代表: 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内容:

1、通过了党的纲领:①确定党的奋斗目标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2、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 为中央局书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填一下屏幕上的空。时间是? 生:1921年7月 师:地点? 生:上海 师:代表?

生: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师:内容是?

生: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师:真聪明,你们都是一百分,大家都是全对。【多媒体展示】《参加中共一大的正式代表》的表格和共产党在早期组织的分布图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然后思考: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学生讨论】

生:a:陈独秀率先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是主要代表人物。

b: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影响深远。

c: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师:不错,原因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多媒体展示】“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

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 生:消息泄露

师:接下来我们对中共一大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影响。

第一,大会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方面确定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第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又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队象。如果把资产阶级也当做敌人,无疑会增加革命的难度。从这一点上来看,一大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忽视农民问题。同学们弄清楚了吗?

生:弄清楚了。

师:载着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那么这些局限性在什么时候被突破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中共二大的召开。【板书】

3、中共二大 【学生看书】

师:看了中共二大的内容,那么中共二大的民主纲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生:大会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重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即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师:民主纲领的制定有什么意义? 生:这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师:最后,根据一大和二大的内容,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板书】

4、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段大字内容了吗?这就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三、复习总结

师:现在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我们利用最后的这点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首先,是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同学们要掌握的有:导火线,两个阶段的时间、中心、主力、口号或要求,还有五四运动的结果和意义。其次是中共的诞生,需要掌握的有:中共一大的内容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一大的内容包括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这些都是本节课必须掌握的重点,希望同学们下去后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记忆。

四、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的作业书上的练一练和动脑筋,这两道题做到作业本上。还有就是练习册。作业明天下午午自习后交。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2、中共一大

3、中共二大

4、历史意义

历史教案(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