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4. 学习运用文学描写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 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 学习运用文学描写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 教学课件和教学PPT。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 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回乡偶书》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回乡偶书》?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
第二步: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1. 分析小说的主题:乡愁、家国情怀等。
2. 分析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第三步: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四步:学习运用文学描写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描写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学描写方式描绘自己的家乡或其他场景。
第五步: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回乡偶书》中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六步: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阅读《回乡偶书》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分析小说《回乡偶书》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分析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
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 教学课件和教学PPT。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 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回乡偶书》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背景有什么关系?
第二步:分析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1. 分析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背景的联系。
第三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第四步: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鉴赏方法,如象征、意象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五步: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回乡偶书》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有什么启示?
第六步: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阅读《回乡偶书》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篇三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回乡偶书》可以称为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的《回乡偶书》是学生入学以来,学习的第十首古诗。《回乡偶书》可以称为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他“少小离家老大回”,内心是欢喜而又期待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他又是对故乡有着深厚情节的,是深深眷恋的,因此,离乡五十余年,从青壮到暮年,两鬓斑白,依旧不改的是醇厚乡音。可是,时过境迁,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那个老人家——贺知章,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感知七言诗的表现形式,但是古诗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语义表达相差胜远,因此学生对掌握古诗的字面意思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缺乏系统的读诗法的指导。从读故事的情感体验方面来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意之后,能获得情感体验。但大部分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去体验诗人作诗背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问题对策:
本教学案例探究点: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表达成白话文故事?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又如何与诗人达成情感共鸣,产生情感体验。主要策略:“文体先行”,教师关注古诗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教给学生“扩、换、补”等理解诗中词句意思的方法,梳理知晓全诗大意。再采用教给学生画节奏、标扬抑等方法进行情景朗读指导,达到“情声合一”,既培养朗读能力,又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借助“扩、拆、换”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3、借助“画节奏、标扬抑”,初步了解古诗朗读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4、通过情境创设,能描述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产生自主探究古诗背后的故事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使用“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中传达的真情实感。
难点:从诗句中,体验诗人人阔别家乡三十年,重返故里的欣喜、激动;遭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落寞、惆怅,并朗读深化诗人写诗时的百感交杂。
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一、齐读课题,介绍背景
1、教师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2、介绍诗人相关背景(幻灯片演示)
师:贺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别这个世界的,活了85岁。贺知章是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 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
二、介绍方法,明确目标(小卡片)
1、教师出示“读诗四步法”小卡片:朋友,学习古诗要过4关,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在黑板左侧分别出示卡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演)
2、老师解释“读诗四步法“。
(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演就是把自己当成诗人,演一演故事背后发生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读诗四步法”,初步感知学诗方法。
三、认读生字,过第一关
1、完成两个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独立识字。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
读准确!(幻灯出示古诗)2、指名2名同学认读生字卡。全班齐答。(偶、鬓、衰、客、何)
3、教师讲解形声字“鬓”的字理构成。(幻灯演示,板演结合)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吗?头发!三根很长的头发!古代的人头发是很长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发的!这是表示它的形状。(指下面的宾部分)读音!但是在这里读四声,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刘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四、解读大意,过第二关
1、教师引导孩子“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师: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我们的诗句,古人的诗句,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老师教你怎么理解!
(扩:回、乡、少小、离家、老大、乡音、鬓毛衰、相见、相识、笑问
换:偶、无改、客、何处来
补:书、回)
2、同桌互相读诗,互说意思。
3、教师读诗,众生说古诗大意。
五、赏读全诗,过第三关
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作诗表达的真情实感,传达的既高兴又不高兴的心情。
2、教师示范读诗。
3、学生齐读古诗。
4、教师教授“画节奏、标扬抑、延长音”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好本首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师生配合动作朗读全诗。
六、演读全诗,过第四关。
师生配合表演诗中故事。
七、指导写好音、客、何。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学了这首诗,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运用这些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去完善,我们小朋友都会自己读古诗了,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