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物理教案 篇一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引入力的概念与力的分解
引言: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理解力的概念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力学知识,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物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入力的概念与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力的概念,并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力的性质和作用;
2. 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能够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3. 运用力的分解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力的概念的理解与描述;
2. 力的分解的方法的掌握;
3. 运用力的分解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力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思考与认识。
2. 引入力的概念:
a. 定义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b.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c. 力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位移,改变速度和形状。
3. 力的分解:
a. 概念介绍: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b. 方法讲解:使用图示法和三角函数法进行分解,并通过实例演示。
4. 练习与应用:
a. 给出一些力的合力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分解的方法解决。
b. 练习中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力的问题,增加学生对力的应用的认识。
5. 总结与归纳:
a. 学生总结力的概念与力的分解的方法,提出问题与疑惑。
b. 教师进行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6. 拓展与应用:
a.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b.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分解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与力的分解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的提问与讨论,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 篇二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质点的运动规律
引言:
质点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规律之一,它描述了质点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入质点的运动规律的概念与公式,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运动规律,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质点的运动规律的概念与含义;
2. 掌握质点运动规律的公式;
3. 运用质点运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质点的运动规律的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2. 运用质点运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质点运动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质点运动规律的思考与认识。
2. 引入质点的运动规律:
a. 定义质点的运动规律: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b.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
3. 运动规律的解释与应用:
a. 解释质点运动规律的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与关系。
b. 运用质点运动规律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4. 练习与应用:
a. 给出一些质点运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质点运动规律解决。
b. 练习中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运动问题,增加学生对运动规律的应用的认识。
5. 总结与归纳:
a. 学生总结质点的运动规律的概念与公式,提出问题与疑惑。
b. 教师进行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6. 拓展与应用:
a. 引导学生思考质点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b.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质点运动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质点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的提问与讨论,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 篇三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
第1页/共8页 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
第2页/共8页 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 3.正功、负功
第3页/共8页(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
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第4页/共8页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4.例题讲解或讨论
例1.课本p.110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推力f对箱子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竖直分力fsin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例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静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拉物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拉物体滑
第5页/共8页 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做具体分析。
例3.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即不注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该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
第6页/共8页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
例4.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定滑轮o,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向右滑动s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如果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
结果是相同的。五、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六、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别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文字表达。实际问
第7页/共8页 题中会用功的公式正确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从例题4可以看出,定义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将位移解释为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较恰当的。如果将位移解释为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学生会得出w=fs这一错误结果,还会理直气壮地坚持错误,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2.由于对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是初步的,因而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也是初步的。这节课中只是讲到受力物体得到能量还是失去能量这个程度。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再进一步作出说明。在机械能守恒的物理过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并没有增加,因而正、负功的意义就不能用能量得失关系去说明了。在这种情况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势能向动能转化;重力做负功,表示动能向势能转化,这里的正功、负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转化方向的。
第8页/共8页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 篇五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期末大作业
《弹力》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成绩:
2013年 6月 14 日
课程名称:弹力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练习
二、3、4、5
五、板书设计
?概念
1、形变??种类?产生条件?
2、弹力?方向?大小:由具体情况而定?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