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朱自清教案 篇一
《背影》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童年时期与父亲的一次离别为线索,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本文将从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分析《背影》这篇散文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首先,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文章开篇即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为引子,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父亲在童年时期的慈爱和付出。无论是为了让儿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在离别之际送给儿子一双新鞋,父亲都是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形象。这种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朱自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社会背景下父爱的坚守。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一举一动,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乐于奉献的父亲形象。父亲是一个顽强拼搏的农民,为了让儿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甘愿吃苦、忍受离别之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子女。这种形象的塑造,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时代父亲们在社会背景下的无私奉献和坚守,也让读者对父爱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朱自清通过《背影》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父爱的敬意和对家庭的思考。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敬意和对家庭的思考。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和我在一起,可是他的性格使他不能多说些话。”这句话表达了父亲内心的渴望和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中那份默默付出的爱。通过《背影》,朱自清引导读者思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珍惜和呵护父母的爱。
综上所述,《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处理,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发了读者对家庭的思考和珍惜。这篇散文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让人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
《背影》朱自清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验记实散文表达的真情实感。(重点)
2、学习本文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结构,体验文章感情〗
一、提出学习课题《背影》,让学生先读“预习提示”,标出有关作者和本文介绍性的文句
二、导入
据“预习提示”介绍,本文是一篇记实散文,可见文中叙写的是作者朱自清本人的亲身经历。记实散文,贵在“实”字,它以真情实感拨动读者心弦,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下面让我们跟随配音朗读,去感受当年朱自清先生年青时代所经历的那段哀婉动人的父子相爱相怜之情。(播放音像,初步体验)
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问:文题“背影”,全篇共有四处地方出现“背影”一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自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全文内容共有哪几部分构成?明确:开头点出难忘“背影”,直抒思念之切,引出回忆;然后追叙来胧去脉,具体描写南京车站父亲为儿买桔的“背影”;最后写对父亲的不尽思念,泪光中又浮现当年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因此,文章可分为难忘“背影”、追忆“背影”、再现“背影”三个部分。
四、以读助解,体验本文真挚感情
1、选一个学生试读第二、三段,大家评议是否读出了文章的感伤,说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及其理由,从而达到理解这一层次选材立意的教学要求。
明确:这两段叙写祸不单行的惨淡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此时父子的心境都充满着感伤,哀愁,因此朗读要用低缓的语气语调。
2、第四、五段叙写在南京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只需用一段叙述口吻朗读即可。但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要读出自责悔恨的感情。
3、第六段具体描写了两处“背影”,因表达的感情不同,读法应该有所不同:可分开来比较朗读:
⑴ 找到父亲买桔的“背影”,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想想:看到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桔的“背影”,“我”为什么会“流泪”?应该怎样朗读?尤其是哪几个动词要重读?
明确:“我”的流泪是被父亲那种不顾年老体胖、不辞艰难费劲为儿买桔的至爱深情所感动。朗读时要有深沉、动情的口吻,特别对“探”、“爬”、“攀”、“缩”四个表笨拙、艰难、费力的动词要重读。(再读一遍,当堂完成背诵)
⑵ 请同学朗读“我再向外看时……眼泪又来了”一段话。想想:这段最后一句话(“等他的背影……又来了”)中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我”这时的流泪又是为什么?应该怎能样朗读这句话?
明确:前次的流泪是因感动而落泪,此次的流泪则是因离别难舍而伤心落泪,表达的是渴望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这种感情又集中落实在“再”字与“找”字上,因此这两个音节要重读。
4、有表情地把第二部分朗读一遍,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来。
五、课堂训练(口头作文)
本文写的是平凡琐事,但表达了真情实感,因此读来感人。今天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父母倾注了更多的爱。每个同学在读《背影》时,都情不自禁地会联想起自己的父亲,回想起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情景。请你说说记得最真切的“那一回”。
六、课外作业(课文练习四、五、七)
第二课时
〖朗读体验训练〗
一、有表情地集体背诵买桔“背影“的细节描写。
指出表情朗读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把握好感情基调,据此而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快慢节奏与重读音节
二、朗读训练(以最后一段为朗读材料,按下面程序进行)
1、先请学生上台试读,大家评论得失。
2、明确:本段叙述离别后几年来,父亲的老境颓唐及“我”对父亲的思念,因此,交织着哀愁伤感与不尽的思念。朗读时要放慢节奏,且充分利用停顿。文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是悲伤情感的高潮,要上扬。而最后一句则要低沉语气缓缓结束,以渲染无尽的思念之情。
3、播放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伴奏的配乐朗诵示范。
4、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概括本文中心
四、课外作业(课文练习二、八)
《背影》朱自清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3、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从父子的表现来比较。
【教学方法】
1、导入法。
2、解读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讲作者及写作背景,讲字词,课文讲解,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0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
板书:背影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设计: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四、课文解读
按段落顺序讲解这篇课文。
1、第1自然段
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问: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2、第2~3自然段
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问:第3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另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板书: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3、第4~5自然段
问: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问: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
明确:共出现两次。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问:在第4、第5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
明确: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细心关照。我们可以把这两段概括为“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板书: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五、本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讲了作者的相关情况,讲了写作缘由,还讲了课文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生字词语,要求同学们认真复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设计:上一节课,我们讲到第5自然段,同学们应该还有所印象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昨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昨天,我们讲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记得板书是什么吗?(开篇点题难忘背影)很好,那么第二第三自然段我们又是如何来概括其内容的呢?(描述家境渲染气氛)第四第五自然段呢?(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6自然段
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问: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讲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问: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晰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问: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刻画背影”。
板书:第6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第7自然段
让同学们齐读第七段。
问: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板书:第7段: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背影》朱自清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2.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
(一)学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分析第二层
(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进站后,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聪明过分”;而且还叹气说:“我……真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恨自己那时年轻无知,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5)齐读第2层,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讲读第三层。
①指名朗读,考虑:
这一层重点刻画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几层来写
四层:
第1层写父亲执意要去买橘;
第2层写父亲越过铁道买橘;
第3层写买橘回来;
第4层写与父亲依依告别。
②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买橘时的感人形象的
先写了父亲的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紧接着写了去买橘时的一系列动作:
走、探身、穿过、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全过程的栩栩如生的动态印象。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观察细致,清楚,用词准确生动,故此写得真切感人。)
父亲是个胖子,走路都是蹒跚的,却要去努力地攀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看到这样的背影谁能不为之感动。当“我”看见这一背影时,感情是怎样的`(齐读)
④父亲买橘回来时,“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父亲买橘的道理:越是尽到父亲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和满足。
⑤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箱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佩。
⑥这一层中两次写看见背影流泪,说说这两次流泪分别是什么心情
第1次是看见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流的是感动的泪,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里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⑦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你爱子,子爱你的的深情。
(四)分析第三部分: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重点写了接读信后的感受。(齐读)接读父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背影,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这时的感情是怎样的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束全文,直接表达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五)本文细腻刻画了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两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二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内疚和感伤之情。
四、巩固练习
一、注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丧()事赋()闲
踌()躇()栅()栏()蹒()跚()拭()干颓()唐
琐()屑()举箸()迂()腐晶莹()
划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按顺序订正。
情不自尽不能自己万簌俱寂满院狼籍再三嘱附托咐别人
订正: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差别()差劲()出差()参差()
2.丧失()丧事()丧命()奔丧()
三、解释加粗的字
1.触目伤怀(3)2.触他之怒()3.踌躇了一会()
4.踌躇满志()5.情郁于中(4)6.不能自已()
7.举箸()8.惟有()9.变卖典质()
10.迂腐()
四、解释词语
1.祸不单行:4.颓唐:
2.赋闲:5.琐屑:
3.蹒跚:6.情郁于中:
五、填空
1.《背影》是一篇()散文,选自()。作者(),中国散文家、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等。他的散文风格是:(),(),
以(),()著称。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春]
2.《背影》这篇散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父亲------------------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之情。
3.《背影》一文的中心是通过--------的描写表现父子之情,采用-------法来选材构思。
4.课文主要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几件事。其中作者着重写的是---------。
5.散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散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
五、小结(学生谈收获)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三。
《背影》朱自清教案 篇六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中父亲总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