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优秀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3-08-04 08:24: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离骚优秀教案 篇一

近年来,离骚这一古代文学作品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教授离骚,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设计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教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本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离骚教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案名称:《离骚》阅读与理解

教案目标:

1. 通过阅读《离骚》,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重点:

1. 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离骚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与离骚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好奇心。

2. 阅读(30分钟)

教师逐段指导学生阅读《离骚》,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 分析(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4. 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离骚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提醒他们离骚的重要性和价值,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

6.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选择一段离骚进行背诵和解析。

教案特点:

1.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和思考来理解离骚的内涵;

2. 教案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阅读、分析、讨论和总结等,使学生在多个方面进行学习;

3.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论证,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份优秀的离骚教案的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离骚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这样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离骚,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离骚优秀教案 篇二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为了更好地教授离骚,教师们设计了一份优秀的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离骚。本篇将介绍这份优秀的离骚教案,并分析其教学特点。

教案名称:《离骚》的艺术鉴赏

教案目标:

1. 通过欣赏离骚,学生能够领略其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重点:

1.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离骚中的意象和意境;

3.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离骚的名句或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离骚的欣赏欲望。

2. 欣赏(3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离骚,注重指导学生把握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分析(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感受到离骚给人带来的美感和情感。

4. 比较(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比较离骚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之处,让学生了解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5. 写作(20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离骚的文学评论,或选择一篇离骚进行改编和创作。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提醒他们离骚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欣赏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教案特点:

1.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案结合了欣赏、分析、比较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实践;

3.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这份优秀的离骚教案的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离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离骚,还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离骚优秀教案 篇三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 2 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 ,凡 23 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 年,屈原 3 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听读、跟读并诵读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苗裔(yì) 孟陬(zōu) 揆(kuí) 肇(zhào) 汩(yù) 搴阰(qiān pí) 朕 zhen 庚geng 重chong 扈hu 莽mang 骐骥qiji 4 2、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结合文中注释,准确解释诗句中词语。 摄提贞于孟陬兮:正当 肇锡余以嘉名:开始 汩余若将不及兮:水流迅急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过得快。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作动,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起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质 吾以降(无意义) 又重之(我)以(介词)修能 以(之)为佩 日月忽其不淹兮(语气词)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主谓间)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目的,来) 道(同“导”,引导) 惟庚寅吾以降

(句首发语词)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2、自译诗歌,质疑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伟大的先父叫伯庸。|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给我取起字叫灵均|我已经有这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缀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大山上的木兰,晚上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四、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1)理解句意掌握文言文知识。(2)熟读并背诵课文。 5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 鉴赏文中语句,分析本文创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并齐背课文。

  二、课文内容分

  1、概括1--4 句诗的大意。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 意在表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 句写了什么? 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9-12 句写了什么?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13-20 句写了什么? 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11、看最后4 句写了什么? 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2、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系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总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三、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品味诗歌艺术

  1、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 7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五、问题探讨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 (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2、你赞成屈原的沉江的举动吗? 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五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六、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七、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完成本文学案练习。

离骚优秀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